初冬的第一场瑞雪过后,太行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12月1日,在左权县大南庄村李海牛崭新的砖瓦房里,暖意融融。老李一边盘算着一年的收成,一边和记者唠着:“住上了新家,还多收入了2万元,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59岁的李海牛原来住在横岭村,山多地少,石多土少。2019年整村搬到了邻近国道的大南庄村,住上了新房,种上了大棚,过上了新生活。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5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0.1%以下。今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5%,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多。
  有了新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对于68岁的谢文来说,今年年景不错。谢文是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人,家里种着9亩黄花,一亩黄花收入4000多元,今年的黄花为老谢赚回近4万元。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家靠着黄花不仅脱了贫,还供出两个大学生。“这小黄花真是我们的致富花呀。”老谢的脸上笑开了花。
  忘忧草,脱贫宝。近年来,云州区抓住了“产业脱贫”的思路,将“黄花之乡”美誉这一“沉睡”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全区3.3万户贫困户有90%从黄花产业中受益。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动力源泉。在脱贫攻坚中,我省把培育特色产业扶贫工程置于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之首,在贫困县发展产业扶贫基地万余个,目前58个县都培育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夯实了群众脱贫基础。
  初冬暖阳,大地金黄。11月30日,记者在隰县阳头升乡竹干村见到51岁的贫困户张新平时,他正在王海萍的指导下,上网处理订单。聊起玉露香梨,他的话格外多:“玉露香梨不愧为‘中国梨王’,对我们来说是个宝,群众脱贫致富离不了。”
  同村的王海萍是九鑫电商服务站站长,一位敢想敢干的农村妇女。“这几年,村里的梨果多了,单纯靠线下销售无法解决,我就在网上销售玉露香梨,去年收入10万多元。我这样的在县里都不算什么。”她笑了笑说,“现在隰县的玉露香梨产业越做越大,牌子越叫越响,果农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她告诉记者,今年她建了一个果筐厂,每天可生产果筐1.4万个,平时吸纳劳动力20人,忙时需雇用5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一多半。
  张新平接上话茬:“我现在就在果筐厂干活,家里也种着梨树、苹果树,现在跟着海萍学电商销售,以后就指着网络销售村里的土特产致富啦。”
  抬头是山,低头是沟,种什么才能收益高?地处晋东南的平顺县,在龙头企业山西振东集团的参与下,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我流转给振东集团两亩地,每亩地年收入750元,共1500元。一年从春耕、锄草再到秋收,四五个月都在振东的药田里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我家另外两亩地也种了柴胡,年收入8000多元,日子一下子就宽裕了不少。”青羊镇路家口村的王爱玲算起增收账,脸上也是藏不住的笑意。
  平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忠虎介绍,目前平顺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近55万亩,直接带动贫困人口3.5万人,年人均增收3600多元。
  从一个家庭妇女到如今一个月挣8800元的金牌月嫂,今年42岁的许艳平从来没想到自己能有今天。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参加了“吕梁山护工”培训。现在,她注册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先后培训妇女200多人,100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吕梁山护工”是我省全力打造的劳务品牌,通过政府主导、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勤劳诚信,许多贫困家庭通过培训走出大山,靠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勤劳双手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眼下,三晋大地产业就业“到村到户”,各类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力成长。5633个贫困村建立起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户有增收项目、有技能的“五有”机制,127.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特色产业脱了贫。
  产业,不仅点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想,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住上新房子
  “斗穷几十载,一年胜千年。搬出穷山沟,生活有盼头。感谢党,感谢政府,没想到我还能搬到县城,住上水电暖齐全的新房,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12月1日,在石楼县小蒜镇田家岔村位于县城边上的安置点新房里,苗海瑞一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广大搬迁户的心声。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我省聚焦最困难的地方,紧盯最穷困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以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为重点,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办法,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重点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保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子上挪穷窝、拔穷根。
  “我做梦都想不到,能从上虎梁搬到后石门新村,住上了小二楼,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12月1日,兴县瓦塘镇上虎梁村70岁的阮憨信老汉见到记者时不住地感叹。
  上虎梁村是我省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之一。去年,阮老汉和老伴花了5000元就搬进了配套齐全的移民新房,这让他开心不已。
  “一孔窑洞挤三代,一粒药片治百病,一身布衣穿四季,一顿细粮过新年。”这曾是天镇县南高崖乡大老沟村村民的活法。
  整村搬迁旧貌换新颜。村民李桂花笑嘻嘻地说:“我告别了破窑洞,学会了缝纫技术,还在扶贫车间上了班,原来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她所在的天镇县二里畔“万家乐”移民小区,安置了28个整体搬迁村和58个插花搬迁村的搬迁群众10232名。小区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引进京津冀1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每个人的梦想。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托起困难群众“安居梦”的重要举措。
  繁峙县光裕堡乡大木瓜村的高鹏程患有尿毒症,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住的也是危房。2017年,他报名改造住房,一个多月便完工,成了村里危房改造的样板户。村民们以他为榜样,纷纷备材料、找施工队,两年时间改造危房130余户,贫困户住房全部达标。村民高志旺可高兴了:“这下可了了我的一桩心事,自家孙子住上了新房,我也就放心了。”
  “搬出大山住新居喜上眉梢,脱贫致富同步走乐在其中。”这是武乡县贾豁乡搬迁户王登峰贴在新房门口的一副对联,喜悦心情尽显。
  王登峰原来住在山沟里的灵水坪自然村,和其他48户人家散居在沟壑峁梁之间:“吃水要到沟底挑,用电根本没保障,道路全是红土路,雨天行路更艰难。”说起以前住在三眼土窑洞里的生活,他感慨万千,“现在做饭不用烧柴,没有垃圾没有灰,也没有牲畜粪便,还用上了地暖,洗上了热水澡,院里院外干净卫生,真是享福了!”
  室外寒风刺骨,室内暖意融融。11月30日,在榆社文峰敬老院老人们的房间里,电视、网络、热水24小时保障,家具、生活用品、安全设施应有尽有。75岁的吴亮恒高兴地说:“工作人员照顾得细心周到,这里就是自己的家。”
  榆社县采取敬老院与搬迁安置区同步规划建设的“医养结合”办法,解决农村特困五保老人养老问题,同步规划新建文峰敬老院、改扩建云竹敬老院,有效解决特困供养人员“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目前我省建成1122个集中安置区,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万同步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
  奔向新生活
  初冬,通往岢岚县赵家洼旧村的沙石土路旁,油松青翠。
  上午10时,灿烂的阳光洒向岢岚县城里的广惠园小区。71岁的王三女一早吃过饭,在家等待家庭医生上门。
  为防止“病根”变“穷根”,岢岚县制定了24种重特大疾病集中救治、52种慢性病服务保障计划。在被认定、办理“慢性病医疗保障帮扶”后,家庭医生会定期上门送医送药。王三女激动地说:“以前看病是大难题,现在有了好政策,心里踏实多了!”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我省大同考察时强调:“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贫困县退出后,我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攻坚势头不减,保持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减,保持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不减,保持驻村干部帮扶力度不减,巩固提升脱贫成色,确保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
  今年以来,我省出台《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措施办法,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育了一批具备创业带贫意识和能力的带头人。
  王阅斌是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村致富带头人,他的“长城长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当地列入产业扶贫项目,享受多项扶持政策,建成了存栏1000只的肉羊养殖场,带动附近7个村的贫困户加入其中。
  他说:“有了各级各部门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合作社带贫益贫能力大大增强了。”目前,我省每个贫困村都有3—5名带头人,创业项目6100多个,辐射带动12.9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走进位于灵丘县唐河大峡谷的红石塄乡上沿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红瓦房、新颖别致的木门楼、干净整洁的街巷、生机盎然的村庄。
  下沿河村和上沿河村两村相连,在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中,美化了村内街道院墙,新建了公厕和公共浴池,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污水收集管网,选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回用于农田灌溉。随着这些工程的竣工,两个村的颜值也大大提升。
  “路平了、灯亮了、天然气通了,大街小巷也干净了,村里要啥有啥。党的政策不仅让我们脱了贫,还让我们的村庄变美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下沿河村村民刘保说起乡村提升工程连连称赞。
  在清漳河畔,和顺县城康阜小区集中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文化场所等配套设施齐全。刘彩霞去年从义兴镇井子村搬到了小区,生活大变样:“我在扶贫车间上了班,孩子在附近的学校上了学,现在是真好。”
  “搬迁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在保德,新社区成立党群服务中心,指导原乡镇和新社区做好搬迁后续帮扶工作,配套设立了卫生室、警务室、议事厅、就业信息平台等,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
  在黄土高原的这片土地上,从窑洞到楼房、从乡村到县城,一个县一个办法,一个村一个路子,一户一个方案,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绘就了一幅幅脱贫奔小康的美好图景。(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