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大美高平

“中华遗产·古韵长平”系列六丨姬氏民居:最古老的民居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1-12-06 【字体:

  民居是建筑物中最大量者,但由于所有权私有,再加上人口更迭,需求变化,也是各类建筑中最易消失的。因此,国内现存古民居中,明中期以前的都寥寥难见。可就在山西高平市中庄村,有一座建于元初的民居,这也是我们能见到的民居的最早实物例证,珍贵异常。它像一扇窗户,将明以前的普通个体的人居空间,直观地呈现在来访者眼前,同时又让人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

  姬氏民居发现于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时仅正房为元代建筑,建筑面目苍苍,整体给人以简洁稳重之感。断代依据除了建筑结构类型比对,最直接的证据为正房房门门砧石上的题记:“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岁次甲午□□□姬宅置□石匠天党郡冯□□冯□□”,其中,“□”是被门槛遮挡的文字。

  有趣的是,这处题记本应被门槛完全遮挡,但由于主人在此处开了一个供猫咪进出的“猫洞”,文字才显露出来。

  正房为三开间建筑,正中一间的房门位置往后推移,形成了门厅一样的室内外过渡空间,房门顶上本应该是露明的梁架结构,这座民居则用梁木搁板进行隔断,以确保室内的密闭性,提高居住体验。

  从建筑类型学上来分析,姬氏民居的早期特征,集中体现在斗栱与梁架做法上。我们现在所见的古民居很少使用斗栱,这并不是因为斗栱被时代淘汰,而是源自洪武二十六年的定制,据《明史·舆服志四》记载:“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但从《清明上河图》等画作来看,早期的民居使用斗栱相当普遍,即便是一间敝屋,梁柱也常用斗栱转接,而姫氏正房的做法,就属于明以前建筑秩序的孑遗。并且,正房斗栱等级,也没有超过《宋史》中的宅第禁限,即不允许“重栱出跳”,姬氏民居斗栱仅四铺作,也就是华栱仅出一跳,在斗栱等级序列中排倒数第二。

  姬氏正房梁柱做法为六架椽屋前乳栿用三柱,其中金柱与前下平榑并不对位,可以算作“移柱造”,作用是增加底层长栿跨度,进而为室内创造出相对较大的后一进实用空间,这种做法既统一于金、元以来晋东南槫、柱缝灵活变通的时代特征,也是民居中最早的一例。此外,底层长栿为随形的曲梁,即自然弯材不加过多斧斫而直接用于建筑上,甚至粗犷到还能辨别树头与树尾,足以证明元代建筑粗犷之风不仅限于宫庙,连民居也是如此奔放。

  事实上,截止到现代,高平中庄村姬氏民居并不是官方认定的唯一元代民居,近年来还发现了高平市西窑头村姬氏元代民居、高平南杨村元代民居、高平北诗元代民居大门、高平西关元代民居、高平南赵庄元代民居,但殊为难得的是,只有中庄村姬氏民居有明确的铭文纪年,其余均为根据建筑形制特点进行断代所得。(摄影:赵素宾)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