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大美高平

新发现丨又见高平!这次是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心聚落!

来源:文博山西 发布时间:2021-12-15 【字体:

陶罐

发现高平

又见高平


高平

堪称“中国古建博物馆”

现在整理在册的文物单位有1574处

其中国保单位22处

省保单位22处

晋城市保单位109处

仅宋金时期的古建筑

就超过长江以南的总和

在高平这片约占共和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

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处文物

密度之大,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除了这些

往历史更深处追溯

在高平的西李门遗址

还发现丹河流域史前至夏商时期的中心聚落

下面,让我们看看

考古研究院是如何定论的


一、调查缘起及经过

2017年5月,在配合太(原)焦(作)客运专线西李门墓地抢救性发掘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在丹河东岸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发掘结束后又对西李门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全覆盖调查。(图一)

图一 山西晋城高平西门李遗址位置示意图

调查过程中,根据遗址的地形和地貌,将整个遗址分为三个区域,编号I-III区。(图二)野外调查时,逐级梯田踏查,兼顾地表和断面,发现遗迹后现场铲刮地层剖面,记录、绘图、拍照,采集地理坐标和出土遗物。经调查,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和面积,基本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

图二 高平西门李遗址分区示意图

二、遗址概况

西李门遗址位于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属于丹河东岸二级阶地,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2013年被确定为晋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遗址位于龙顶山山前冲击扇前端,地形东高西低,中部有两条季节性河流(西河、南河)将遗址分割成南北并列的三个区域。遗址西边界紧邻二广高速,北区(I区)向北可达常乐村至西李门村分界(望师岭)一线,(图三,1、2;图四,1)南区(III区)最南到达南河南岸台地,(图三,3、4)遗址东部边界至七一煤矿和二仙岭一线,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核心区位于II区西李门村西台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图四,2、3)地表和断面上可见文化层和灰坑、窑址、墓葬等遗迹,采集到陶片、石环、石铲和陶环等遗物。

图三

1.Ⅰ区西河北岸地貌  2.从Ⅰ区西河北岸看遗址核心区地貌

3.从Ⅲ区南河南岸看遗址核心区地貌  4.Ⅲ区南河南岸地貌

图四

1.Ⅰ区西河北岸一级阶地文化层

2.Ⅱ区遗址保护碑  3.Ⅱ区H7出土陶罐

三、遗迹和遗物

本次调查在断面上发现并记录早期遗迹22处,出土遗物较多、共存关系明确的单位有7处。现根据遗物时代,将典型单位、典型遗物介绍如下:

(一)仰韶文化中期

Ⅱ区H7、H10、H14均位于遗址核心区(II区)中北部遗址保护碑背后断面上,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出土遗物以红陶片为主。(图五,1、2、3)典型器物有:

图五

1.Ⅱ区H7  2.Ⅱ区H10  3.Ⅱ区H14

陶罐  标本H7:1,夹砂灰褐陶,弦纹,鼓腹局部有红褐斑,直口,圆唇,上腹部外鼓明显,下腹略内收,平底。上腹部先饰横向凹弦纹七周,后饰斜线纹,下腹部近底处素面。口径34.80厘米,底径15.90厘米,高32.40厘米,壁厚0.70厘米(图六)。标本H14:2,夹砂灰陶,缘呈花边状,素面。底径11厘米,厚0.90厘米(图七)。标本H14∶4,夹砂红褐陶,尖圆唇。壁厚0.90厘米(图八)。标本H14∶6,泥质灰陶,平底,素面。底径8.80厘米,壁厚0.90厘米。(图九)

图六 陶罐标本H7:1

图七 标本H14:2

图八 标本H14:4

图九 标本H14:6

陶盆  标本H10:1,泥质红陶,敛口,圆唇,口沿下饰数周弦纹,腹部以下素面,并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口径30厘米,壁厚0.40~0.60厘米。(图十)

图十 陶盆标本H10:1

陶尖底瓶  标本H10∶2,泥质红陶,双唇口,口沿下颈部饰交错线纹。壁厚0.50~0.60厘米。(图十一)


图十一 陶尖底瓶标本H10:2

陶环  标本H10:4,残,白色,素面。直径约6.10厘米,宽2.90厘米,壁厚0.70厘米。(图十二)


图十二 陶环标本H10:4

陶钵  标本H14:3,泥质黄褐陶,圆唇,素面。口径21厘米,厚约0.50厘米。(图十三)


图十三 陶钵标本H14:3

彩陶片  标本H14∶1,泥质红陶,表面有一层红褐色陶衣,其上加饰黑彩。厚约0.50厘米。(图十四)


图十四 彩陶片标本H14:1

(二)仰韶文化晚期

II 区H5位于遗址核心区中部,为供水管道开挖基槽断面,剖面呈袋状,斜坡状底(图十五)。典型器物有:

图十五 II区H5

陶尖底瓶  标本H5∶2,泥质红陶,喇叭形口。口径10厘米,壁厚0.80厘米(图十六)。标本H5∶3,泥质红褐陶,喇叭形口。壁厚0.50~0.60厘米。(图十七) 


图十六 陶尖底瓶标本H5:2

图十七 标本H5:3

此外,在遗址核心区东部采集到一些仰韶文化晚期陶片。

陶高领罐  标本采1,泥质红陶,侈口,高领,肩部饰两周褐彩。口径15.80厘米,壁厚0.40厘米(图十八)。标本采34,夹细砂红褐陶,侈口,高领。口径10.20厘米,壁厚0.78厘米。(图十九)


图十八 陶高领罐标本采1

图十九 标本采34

陶器耳  标本采13,泥质红陶,半圆形泥条状。壁厚0.50厘米。(图二十)

图二十 陶器耳标本采13

陶敛口钵  标本采18,泥质红褐陶,外红内灰,敛口内折,圆唇,鼓肩,斜直腹,口沿处饰褐彩。壁厚0.56厘米。(图二十一)

图二十一 陶敛口钵标本采18

陶罐  标本采56,残,夹砂灰褐陶,器形不规整,侈口,折沿,腹中部饰窄泥条附加堆纹。口径12厘米,壁厚0.46厘米。(图二十二)


图二十二 陶罐标本采56

(三)龙山文化时期

III区H11位于西李门村南观音阁以西南河南岸台地,开口于②层下,剖面为直壁,平底,填土内包含较多的草木灰,另有零星的白石灰颗粒,出土较多的陶片,可复原器形有鬲、钵等。(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 III区H11

陶鬲  标本H11:1,残,夹砂灰陶,绳纹,直口,高领,平沿(断面为T形),肥袋足,正装舌形鋬,平裆,裆部较窄。鬲身饰竖向绳纹,鬲足饰斜绳纹,裆部压横向绳纹。绳纹规整且清晰。口径22.30厘米、高37厘米,裆宽约1.90厘米,壁厚0.40厘米。(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 陶鬲标本H11:1

标本H11:3、4为同一件,夹砂灰黑陶,除口沿外通体饰粗绳纹,侈口,宽斜折沿,腹较深,宽平裆下接三空袋足(已残),袋足及裆部有使用过的烟炱痕。壁厚0.40~0.50厘米。(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 陶鬲标本H11:3、4

陶鬲足  夹砂灰黑陶,肥袋足,空袋足接实足跟。标本H11:11,素面。标本H11:12,饰竖向绳纹。壁厚0.70~0.80厘米。(图二十六)

图二十六 陶鬲足标本H11:11(左)H11:12(右)

陶壶  标本H11:15、16和18为同一件,泥质黑皮褐胎,高领折肩,靠近肩部及折肩处磨光。腹下半部饰竖向宽篮纹,肩部磨光部分之上饰窄斜篮纹。壁厚0.52厘米。(图二十七)

图二十七 陶壶标本H11:15、16、18

标本H11:25,泥质灰陶,平底,弧腹,近底处内收,底部有快轮拉坯成型时的窝纹,腹部饰一周凹弦纹。底径6.50厘米,壁厚0.35厘米。(图二十八)

图二十八 标本H11:25

陶高领罐标本H11:26、27为同一件,泥质黑皮褐胎,平底,弧腹,近底处略内收,素面,有明显的快轮修整痕迹。底径14厘米,壁厚0.56厘米。(图二十九)

图二十九 陶高领罐标本H11:26、27

陶钵 标本H11∶34,泥质黑皮褐胎陶,敞口,圆唇,弧腹,口沿处磨光,腹部饰凹弦纹。口径11.40厘米,壁厚0.26厘米(图三十)。标本H11:43,泥质黑皮褐胎陶,直口,折沿,圆唇,弧腹,腹部饰三周凹弦纹,内外均磨光。口径8.60厘米,壁厚0.25厘米。(图三十一)

图三十 陶钵标本H11:34

图三十一 标本H11:43

陶器耳  标本H11:36,泥质黑陶,宽泥条,桥形。宽1.90厘米,壁厚0.30厘米。(图三十二)

图三十二 陶器耳标本H11:36

石环  标本H11:35,残,青石质,圆形,通体磨光。直径6.50厘米,断面直径0.56厘米。(图三十三)

图三十三 石环标本H11:35

II区H3位于遗址核心区南供水管道开挖基槽断面,开口②层下,灰坑内堆积有大量红烧土。(图三十四)

图三十四 II区H3

陶大口高领罐标本H3:1,残,泥质黄褐陶。直口,高领,方唇,深弧腹。颈部及上腹部磨光,颈肩交接处、上腹部饰三组凹弦纹,下腹部饰竖向细绳纹。口径39厘米,厚0.60厘米。(图三十五)

图三十五 陶大口高领罐标本H3:1

陶器盖  标本H3:5,残,夹砂黄褐陶,方唇,斜直壁。外饰绳纹,内壁磨光,外壁近口沿处饰两组弦纹。壁厚0.60厘米。(图三十六)

图三十六 陶器盖标本H3:5

陶缸  标本H3:11,泥质灰陶,直口,口沿外及腹部饰竖向绳纹。壁厚0.60~0.80厘米。(图三十七)

图三十七 陶缸标本H3:11

石镞  标本H3:13,青石质,通体磨光,截面呈三角形。长4.40厘米。(图三十八)

图三十八 石镞标本H3:13

(四)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时期

I 区H1位于西李门遗址 I 区面向西河的坡地中部,从西河北岸向北第六级梯田断面。H1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第③层,剖面形状为袋形,斜直壁,平底,填土为灰色杂土,包含数量较多的陶片、少量石器、石块等(图三十九)。采集的器物有∶

图三十九 I区H1

陶瓮  标本H1:1,夹砂黑皮褐胎陶,敛口内折沿,沿面较宽,圆唇,口沿外磨光,口沿内下有轮纹。壁厚0.90厘米(图四十)。标本H1:12,夹砂灰陶,蛋形,腹部残片上有一舌形鋬手,腹部残片及鋬上均饰浅细绳纹。壁厚0.90厘米。(图四十一)

图四十 陶瓮标本H1:1

图四十一 标本H1:12

陶瓮足  标本H1:2,夹砂灰陶,空心袋足接实足跟,足跟饰竖向浅绳纹。足跟高4.60厘米。(图四十二)

图四十二 陶瓮足标本H1:2

陶罐  标本H1:14,泥质灰陶,小口,斜折沿,尖圆唇,肩部磨光,并饰四周凹弦纹及一圈同心圆纹。壁厚0.50厘米(图四十三)。标本H1:16,泥质灰陶,腹部残片,肩部饰两周同心圆纹,下饰竖向绳纹。壁厚0.50厘米。(图四十四)

图四十三 陶罐标本H1:14

图四十四 标本H1:16

陶豆  标本H1:18,泥质灰陶,素面,仅存豆盘底及豆柄一部分,豆柄中空,柄径5厘米。(图四十五)

图四十五 陶豆标本H1:18

陶鬲  标本H1:21,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束颈,颈部以下饰交错绳纹。壁厚0.46厘米。(图四十六)

图四十六 陶鬲标本H1:21

此外,调查过程中在H1所在台地采集到二里头文化标本2件:

陶鬲足  标本采1,夹砂灰陶,足尖两侧有竖向凹槽,素面。高7厘米。(图四十七)

图四十七 陶鬲足标本采1

陶瓮足  标本采2,夹砂黑皮褐胎,表面饰竖向绳纹。残高8.70厘米。(图四十八)

图四十八 陶瓮足标本采2

四、结语

遗址核心区II区H7、H10采集到的陶弦纹鼓腹罐、双唇口尖底瓶口沿属于典型的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H5采集的陶喇叭形口尖底瓶口沿、高领罐口沿等遗物,时代略晚,属于仰韶文化晚期。

II区H3及III区H11采集到的遗物年代比较单纯。III区H11采集到的龙山文化时期正装双鋬手袋足鬲,裆部与杏花村遗址标本H314下:4相近,介于小神遗址标本H57:80与标本H99:1之间。这种类型陶鬲在晋中地区杏花村遗址、忻州游邀遗址等地均有发现,在晋城地区为首次发现。

I区H1采集到的遗物年代较复杂,既有二里岗时期典型的陶假腹豆豆盘、肩部饰同心圆纹的罐口沿、细尖实跟鬲足,又有晋中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常见的陶蛋形瓮口沿和腹部残片、带竖向凹槽的鬲足。根据最晚的遗物判断,这一灰坑的年代应为二里岗文化时期。此外,在这个台地及H1断面附近还采集到较多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片。

西李门遗址是晋东南地区一处保存较好,时代延续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典型遗址。通过系统调查,基本明确了遗址的年代,初步建立了遗址的文化序列。本次调查对于认识遗址所在区域史前至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厘清晋中地区与晋东南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实物资料和研究线索。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