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定林寺 暑伏天上演“漫天蝶舞”奇观
定林寺位于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这里山峦叠翠,松柏环绕,风光秀丽。整座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坐北面南,为四进院落。寺侧有定林泉,常年不涸,寺名即由此而得。
定林寺
跨越千年的古建筑群
定林寺依山势而建,殿阁楼亭,高低错落,与古树名木、青山绿水相掩映,十分清幽宁静,真是一方远隔尘嚣的净土。该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此外,还建有钟鼓楼、廊庑、偏院和亭阁等。现存山门、雷音殿、东西配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明清遗物,是集金元明清多元风格于一体的跨越千年的古建筑群。
2001年,定林寺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高平22处“国保单位”中面积最大的古建寺院。
慕名而来的游人,总是被定林寺高耸巍峨的山门所吸引。定林寺山门面阔三间,是一座重檐九脊的复合式两层高阁建筑,底层为砖砌,二层为木构。阁内底层为寺庙正门,二层塑四大天王塑像,所以山门又名“天王殿”。天王殿门前有抱厦,形成了“明三层暗两层”的结构,三层高低错落的滴水檐,檐角高挑,造型独特。天王殿与东西两边三层高的钟楼和鼓楼一字并肩,上下形成了五层屋檐,显得气势磅礴,堪称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精品。向上仰望,屋顶仿佛一只大鹏鸟振翅欲飞。
雷音殿
雷音殿保存宋代彩绘
由东掖门进入寺院,院内正中砌有正方形台基,雷音殿位于台基之上。殿身月台前竖有2座石雕的八角形经幢,上面刻有经文,仰莲、覆盆、宝珠顶,是宋代石刻经幢的艺术珍品。雷音殿平面呈正方形,斗拱精巧,前后明间开门,筒板布瓦盖顶,琉璃脊饰是金代琉璃制品的佳作,金碧辉煌,是定林寺现存古建筑的精华。
殿堂内部的梁架结构全部是宋制,梁架斗拱上的彩绘图纹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纹样极为一致,是中国古建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它的斗拱是典型的宋代做法,檐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斗拱后尾,在华拱之上施硕大的头,压在昂尾之下,这种做法开了后世华楔之先例。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宋辽金建筑与明清建筑的过渡时期。元代木构建筑技术,一方面沿用传统规则的结构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减柱和移柱的“大额”结构,风格多以粗犷大气为主,给后人留下了元代建筑风格大部分简单粗糙的印象。然而,作为元代建筑的雷音殿却显得小巧玲珑。
集金元明清多元风格于一体的跨越千年的古建筑群
斗拱精巧
暑伏天上演漫天蝶舞
位于雷音殿之后的定林泉,分别从“问津”“止涓”两石洞流出后,又合二为一,归入一池中。
据当地居民介绍,自古以来,当地就有在暑伏天的第一天,带上美酒到定林泉旁“斟酒引蝶”的传统。据说,人们将酒洒至泉中、山头,就会有成群的蝴蝶闻着酒香翩跹而至,三五成群,大如碗口,小若飞蛾,品种繁多。
相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下令在此修建了蝴蝶庙。经考证,七佛山定林寺由于山体植被茂密、空气湿润,是蝴蝶生殖繁衍的理想之地。于是,暑伏天洒酒观蝴蝶,就成了定林寺的一大奇观。
如今,蝴蝶庙只存遗址。当地政府将七佛山、定林寺及蝴蝶庙等周边数个景点连在一起,每到暑伏天都会举办 “蝴蝶节”。此时,蝴蝶漫天飞舞,游人宛若进入童话世界一般。
幽静古刹藏奇花异树
据寺内僧人介绍,定林寺还有四个活着的“宝贝”,分别是腾龙金松、千年牡丹、木瓜树和小叶梧桐树。
在山门西侧有一株迎客松,远远望去,犹如一把大型的雨伞在守护着定林寺,这株迎客松已经1000多岁了,还有个极好听的名字——“腾龙金松”。
千年牡丹和木瓜树均植于定林寺的东禅院内,牡丹是金代正隆年间,由该院住持法兴大和尚从洛阳移植而来的,迄今已有800多年。木瓜树是清代乾隆元年种植的,该树主要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能在定林寺扎根生存,非常少见。
在七佛殿的月台前,种植着一株苍郁秀雅、四季常青的小叶梧桐树。该树每年五六月开花,花香扑鼻,是清代乾隆元年南方高僧到定林寺讲经时带来的,能在高平市落户生长,实属罕见。
佛庙舞楼甚为少见
在定林寺,还有一处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在寺庙山门外的西侧,有座佛庙舞楼。
“寺旧无舞楼,浴佛日则砌台唱戏,住持恒厌其烦苦,而力未逮也,适信善居士牛朔、王乘轩等,有五台进香社余音,爰发善念,创建舞楼,齐心同愿,众咸曰可。”在舞楼右侧的山墙处,一通立于清乾隆二年四月初一的《定林寺创建舞楼记》石碑,为后人解开了谜底。这座出现在寺院的舞楼,修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9月,次年4月落成。
在历史上,佛寺设戏台甚为少见,为何定林寺会建一座舞楼?从“住持恒厌其烦苦”中,可以看出浴佛日在定林寺唱戏并非从事佛事活动。创建舞楼主要是给前来朝佛上香的民众提供娱乐,为众人“齐心同愿”之事。或许是出于某种担心,或许是为了避免由此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欲做善事的住持便将舞楼建在了寺院外面,给后人留下些许遐想。
近年来,踏着文化和旅游相融相促的节拍,高平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为出发点,唱响全域旅游“四季歌”,逐渐形成由单一旅游产品向全民、全域、全时文旅康养发展的新格局,不断释放全域旅游新动能。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