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在线】中国最古老的戏台——二郎庙戏台
从勾栏瓦舍到戏楼会馆,古代戏台被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见证着中国戏曲历史的发展轨迹。留存至今的古戏台,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华丽的承载者。
《诗经·陈风》云: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这记录的是陈国四季娱乐表演活动不断的情形,足见舞乐表演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而后世的欢曲,正是从舞乐表演发展而来。至宋金时,杂剧百戏表演场所仍称为“舞亭”“舞楼”“乐亭”,二郎庙戏台就是这样一座金代的“舞亭”。
王报村二郎庙,踞于王报村北的高岗上,坐北朝南单进院,始建年代不详。是一座祭祀二郎神杨戬的庙宇,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被省文物局评为国保中的“国宝”。
二郎庙自北向南依次为正殿、献殿、戏台,多为清代遗构。正殿悬山顶五间,是座比较高大华丽的清代建筑。屋顶琉璃脊筒瓦覆布,略有破损。前后八檩七椽,通阔12.7米,其中明间宽2.6米,次间宽2.6米。殿内无柱,檐下为高大的方形抹角石柱,柱础四面浮雕神兽,四角雕成兽头。
二郎庙最为珍贵的就是金代戏台,之前由于年久失修,戏台屋顶坍塌荒芜,很多年不为人所知,直到2002年才被人发现。在戏台下方石板上留有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右上方还刻有“博士如皋”的字样。于是,这座距今已有830多年历史的金代古戏台,成了迄今所知国内现存唯一的元以前的戏台实物。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的戏剧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二郎庙戏台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平面为正方形,台基呈长方形,长7.4米,宽5.9米,阑颜之上斗拱硕大,翼角高翘,其内部结构精简无柱,昂尾与角梁尾拱头承托屋架,非常有力量感,呈现出自信优美的建筑气质。
据专家分析,二郎庙戏台已经出现了扩大声学效果的设计,台基高度高于1米,抬高演员的位置,可减少声音在观众席位传播过程中的损耗。此外,戏台建筑整体平面为方形,三面用厚墙进行围合,可以聚拢演员声音,并且使声音集中向台口方向进行反射,这样观众不仅能完整听到演员的直达声,还能接收到反射声,此时的戏台又起到扩音器的效果,可以说是设计独到。二郎庙戏台作为我国最早的戏台,已经展现了科学的结构设计与舞台设计,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我市是上党梆子之乡,上党梆子五朵梅花奖得主悉数扎根于此。这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古戏台,见证了上党梆子源远流长,也传达着人们有声有色的喜怒哀乐。它们犹如散落在角落里的镜片,折射着中国传统戏曲的风貌,诉说着梨园乐舞春秋的盛景。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