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风景名胜

【文博在线】最古老的民居——姬氏民居

来源:高平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01-18 【字体:

还会想起你住过的老房子吗?

提到老房子,你会想到什么?

土墙青瓦,杉木门窗

微风吹过来

弥散着一股亲切的淡淡的草香味

还是一径,一狗,一院,一灯

一个故事!

  谈到这个话题时,我的同事和我说了他对老房子的感慨,他说再次回到老房子是过年走亲戚的时候去看望老舅,之所以叫老房子,是因为姥姥姥爷已去世多年,老舅不在那个房子里住了。他轻抚着黑色的木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打扰了这里的清净,惊醒了这里的回忆。他说虽然已不在老房子好多年了,但梦里总是还能梦见来到这里,梦里的情景历历在目,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那里有快乐的童年,有美好的回忆,他说他会一辈子记得那里的美好。

  我想啊这些承载着多少人传统生活的老房子,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回忆。今天呢我们就去一座距今700多年高龄的老房,去倾听一下这座老房子的心里话。

  民居建筑是承载历史文化最基础的元素,是中国一切传统建筑的根底。但由于所有权私有,再加上人口更迭,需求变化,也是各类建筑中最易消失的。因此,国内现存古民居中,明中期以前的都寥寥难见。可就在我市陈区镇中庄村,保留了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民居建筑,它就是建于元初,历经700余年依然完好的姬氏民居。

  中庄村是沉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存不少形制完整的四合院。姬氏民居的位置很隐蔽,绕过一座座老宅,来到村北边,进入院子,是一座面阔三间、坐北朝南,不起眼的悬山式民宅。姬氏民居位于院中约40厘米高的砂石岩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院子东北角另有一院门,形成一处横跨小院,跨院内只有南北建有房屋,由于无独立通道,跨院内需通过主院才可外出。

  姬氏民居发现于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时仅正房为元代建筑,整体给人以简洁稳重之感。断代依据除了建筑结构类型比对,最直接的证据为正房房门门砧石上的题记:“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岁次甲午□□□姬宅置□石匠天党郡冯□□冯□□”,其中,“□”是被门槛遮挡的文字。700多年过去了,这座“高龄”民宅,因石头上准确记载着修建时间、建筑的性质及刻字人的身份、姓氏、居所等,好似如今的“身份证”,其所处历史地位至今仍难以撼动。题记的发现,顿时令这座在村民眼里根本不起眼的老宅身价倍增,在国内文物界也产生巨大轰动效应,这座建于元代的民居建筑实例,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1996年11月20日,命名为“姬氏民居”的这座古民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外表看,老宅支撑主要靠露明在外的4根石柱子,房顶、窗户、房门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宅门开于明间,但后退一廊,与内柱成一线,建筑平面呈“凹”形。与周围的尖房顶相比,姬氏民居的房顶的坡度较缓,屋脊有一条陶制捏花正脊,其正中三块上有浮雕牡丹图案,其余皆为布纹素面。

   根据门墩题记,老宅修建于元忽必烈时期的至元31年,即公元1294年。历经720多年雨雪风霜而生存至今,姬氏老宅可谓古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迹,而制造“奇迹”之功,归于姬氏老宅的设计者。其实修建姬氏老宅的所用材料很普通,都是当地很常见的木头和石料,例如黄砂岩在农村很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而大量使用的木椽也并非珍贵的木料。那姬氏老宅能立于世间700多年而不倒,其中的奥妙何在?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老宅使用了抬梁式结构。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压乳栿,前后通檐用三柱类型。建筑所用材料虽不好,但工匠们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特点,合理地将材料的弯曲部分用在了各个受力点上,从而增加了梁栿的支撑力,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功效,使得房屋稳重感更好,承重力更强。 

  事实上,截止到现代,姬氏民居并不是官方认定的唯一元代民居,近年来我市还发现了西窑头村姬氏元代民居、南杨村元代民居、北诗元代民居大门、西关元代民居、南赵庄元代民居,但殊为难得的是,只有中庄村姬氏民居有明确的铭文纪年,其余均为根据建筑形制特点进行断代所得。姬氏民居作为最早实物例证,珍贵异常。它像一扇窗户,将明以前的普通个体的人居空间,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何以为家,何以为根,我们从何而来,终将回到何处。今天,我们手握通往未来的钥匙,正如过去,累积成了我们当下的样子。而承载着我们传统生活的这些老房老宅,在我们回忆温暖瞬间、感慨时光流逝的同时,不会因我们的遗忘而黯然淡去,所以我们必须跑在遗忘之前,一定多去倾听一下这些老房老宅的心里话。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