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在线】古风流韵镌山间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亦称首阳山,地处长子、长治、高平三县(市)的交界处,有“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之美誉。羊头山的地质环境比较特殊,山上没有大面积裸露的陡直岩面,而是有许多的类似小山包的沙石岩体,分布在半山腰至山顶之间。羊头山石窟正是利用这些突起的岩体进行开凿的,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现存有洞窟9个,摩崖龛像3处。此外还有石塔6座,造像碑一通。羊头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羊头山一号石窟,我们看到它的规模比较小, 石窟中间是一尊佛,两侧是弟子,佛的莲座下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的,菩萨的耳环和手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从这个石窟的雕凿风格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唐代风格。羊头山二号石窟它没有主尊佛,表面共计大小佛龛有22处。与其它处不同的是佛和菩萨的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臀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菩萨衣服的纹样也是比较清晰的。
五号石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它是一石开三窟的方式进行雕凿,里面雕的是释迦、多宝二佛像,是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可以看出他有一个特点,他的身体是比较纤瘦一点,给人有一些比例失调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手臂都特别的长,都超过了自己的膝盖,就像咱们说的刘备一样。羊头山石窟是从最简单到最复杂,也和人们装饰居室一样,从最简单到最华丽,这也就体现了佛教造像发展变化,与古人精湛的智慧和高超的手艺。
在五号窟的左前方,一块高大厚重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高4米,宽1米,碑身满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210余尊,被称为“千佛碑”。
羊头造像碑通高220厘米,也是由砂岩雕凿而成。基座是一只角弯如环、俯卧于地的大绵羊,羊背上驮着一块方形的造像石,造像石四面都凿有佛龛,内容皆为一佛二弟子。
羊头山的七号石窟是有两块石头合在一起的,由于年代已久,雨水的冲刷,中间已经裂开了缝隙。这个石窟,没有主尊佛,里边遍雕小佛像1680尊,称之为千佛洞。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由平城率军南征迁都,就是经羊头山一带而抵洛阳的。迁都洛阳后,北魏官员经常冬居洛阳,夏还平城,频繁往来于两京地区,晋东南正是这一交通线的重要中转站,因而羊头山石窟兼具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特点。这些建造于北魏至隋唐年间的石窟、石塔、造像碑,奠定了羊头山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堪称国之瑰宝。而种种因缘际会,炎帝文化、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也在这里交织重叠,更是传达着一种古人对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