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山西·映像高平 | 在古中庙寻找华夏文明基因
山西高平,这片上古神话与历史烽烟交织的热土,有着“中国古建博物馆”之誉。22处国保单位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文明密码的载体。跟随我们的镜头,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高平22处国保单位地图。
青石阶上的明代狮头柱础静默如初,指引着探访者的脚步。穿过后修的仿古山门,一座元代歇山顶建筑赫然矗立于1.2米高的石砌台基上。这是高平现存最完整的炎帝祭祀场所,也是全国唯一以元代木构跻身国保的炎帝庙宇——古中庙。
古中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一直受到华夏子孙的敬仰。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精神象征,其核心以神农氏播五谷、尝百草的传说为载体,承载着华夏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生存智慧的集体记忆,至今仍是解读华夏文明基因的关键密码。
古中庙全貌。
古中庙(局部)。
据顺治《潞安府志》卷十五《纪事一》开头记载,“神农尝谷,虽传闻乎,乃民事之始。况秬黍定律,制作大原,经传皆以上党羊头山为准。旧志以为神农尝而得之,而遗迹在境内者,又历历可考。此理之可信者,故以神农为始,而历代事胪列于后。”由此可知,高平境内的羊头山是炎帝活动的中心,神农氏播五谷、尝百草等事迹就发生在这里。除此以外,北宋《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羊头山为“神农尝五谷之所”,具象定位了尝百草的地点。
位于羊头山北魏时期羊头造型的石刻。
古中庙之所以被称为中庙,是因为原来高平有炎帝的上、中、下庙的说法,且构成了炎帝祭祀带。羊头山炎帝上庙,是一所祭祀远祖、高祖之庙。在汉代时已经建成,这是高平及上党地区最早建庙祭祀炎帝的地方。目前高平的上、中、下庙中,上庙建在羊头山顶,现仅存遗址,庙宇的形制已不存。下庙建在高平市市区,也已不存。
作为高平“上中下”三庙体系中唯一的完整留存者,古中庙位于山西高平市神农镇中庙村北的高岗上,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最早的修缮记录为元至正四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古中庙碑刻。
整座庙宇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殿阁廊庑错落有致。庙内共保存由元至清代的24座古建筑,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戏台、山门、无梁殿、正殿,两侧建有耳殿、厢房、偏殿等,历代创建及重修碑碣、石刻共21通。
古中庙全貌。
古中庙全貌。
山门现存主体为明代遗构,但历史痕迹依然层叠可见。西南角封闭的原始正门仍嵌明天启二年的石刻匾额,“炎帝中庙”四字笔力遒劲。据庙中的碑刻记载,清道光十年因庙的门水不合,局度不展,故将主门迁至中轴线,这样不仅星宫合格,而且体统壮观。前檐平板枋上四朵柱头科斗栱采用“一斗二升交麻叶”形制,麻叶头系四架梁出头制成,与随枋十字咬合,展现出晋东南明式木构的典型特征。
古中庙山门全貌。
原始正门。
石刻匾额。
古中庙现山门(局部)。
移步近观,前檐石柱底部四面浮雕瑞兽与威严兽首,明代狮头柱础四角为狮头咬几腿,几腿内雕刻狮子滚绣球造型,暗合“镇守庙门”的营造寓意,经500年风雨仍清晰可辨。仰首可见悬山顶两侧的垂脊瓦作,滴水檐端“福寿”字样瓦当与明代原构琉璃脊筒相映,将宋元遗风与明清规制熔铸于同一时空坐标。
前檐石柱。
垂脊瓦作。
琉璃脊筒。
无梁殿是古中庙的核心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以元代木构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炎帝祭祀建筑。无梁殿最初功能实为戏台,1.2米高的台基抬升设计,使正殿神灵可“俯瞰”祭祀乐舞。转角斗拱上的木雕角神构件,虽不承重却暗含古人设角神以集千钧之力支撑建筑,祈求坚固耐久的营造智慧。
无梁殿航拍。
无梁殿全貌。
台基抬升设计。
木雕角神构件(其一)。
无梁殿,正如其名,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完全摒弃传统梁架,采用“以木代梁”的悬挑技术。殿内藻井如莲花垂悬,八层斗拱以45度斜栱交错叠涩,中心垂莲柱直抵四柱顶端。这种“以木代梁”的营造手法,既规避了传统梁架“头重脚轻”的力学缺陷,又通过穹顶结构增强戏曲声学共鸣。
无梁殿藻井。
无梁殿藻井。
45度斜栱。
45度斜栱。
中心垂莲柱直抵四柱顶端。
东南角《创建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记》铭刻着至正二十一年的营建往事。村民王德诚病逝后,其妻杜氏历时六年完成西殿修建,捐资者与工匠名录至今清晰可辨。其碑云:“羊头山故有神农氏祠,环山居民岁时奉祀”,说的就是在羊头山祭祀神农炎帝的庙宇古来有之,每年羊头山周围的居民都会到这里来举行祭祀炎帝的活动,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殿内彩绘尚存,整个无梁殿并不算太大,却十分华美。
无梁殿内碑刻。
殿内彩绘。
殿内彩绘。
殿内彩绘。
穿过无梁殿,映入眼帘的便是炎帝大殿,也称始祖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架六椽的单檐悬山顶建筑,静踞中轴线最北端。正殿正脊为黄绿两色琉璃脊筒组成,图案以脊刹为界各饰以黄色游龙两条曲行绿色牡丹花中。明万历十二年《神农炎帝庙壁记》碑记载:“下台村古有敕封神农炎帝庙”,印证了古中庙作为炎帝祭祀场所的特殊地位。
正殿全貌。
正殿全貌。
正脊脊兽。
《神农炎帝庙壁记》碑。
正殿台基石雕陡板保留“元至正四年”纪年,印证其始建年代。殿内主体梁架呈现明代风格,五架梁与三架梁精密咬合,前檐八根方柱四角混棱起线,柱头雀替通间雕花纵向联络,耍头斫成龙首形,形成刚柔并济的力学体系。后墙两根元代石柱直抵脊槫,柱头斗拱保留《营造法式》中“材分八等”的宋金遗风。踏道两侧殿基石上浅浮雕刻着“莲花童子”“凤凰牡丹”“神话故事”等图案。
正殿前檐。
正殿前檐。
正殿前檐(局部)。
正殿前檐雀替。
正殿前檐斗拱。
“神话故事”雕刻画。
“凤凰牡丹”雕刻画。
清康熙九年《重修炎帝庙碑》详载“易梁换柱,施彩绘以彰神威”的修缮历程。彩画一词可追溯自宋代《营造法式》,意为“施之于木构,彰之于五色”的工艺体系,既为“饰面之华”,亦为“护木之甲”。现存梁架青绿为底、间施朱砂与石黄的彩画,恰是彼时彩画技法的实证。
正殿内梁架。
正殿内梁架彩绘。
古中庙自下院始,各级台阶拾级而上,这种空间布局方式正是对炎帝文化崇拜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古代尊卑、等级思想在建筑群中的运用。
古中庙全貌。
近年来,高平市围绕炎帝文化持续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文旅融合为特色的活动体系。自2016年起,高平已连续举办了十届“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
第十届(乙巳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现场。
古中庙以千年风雨铭刻华夏图腾,檐角飞举间续写炎黄血脉的古今对话。(卢鹏宇 张超宁 安霄雨)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