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高平吴姓源流考

来源:山西高平 发布时间:2020-09-12 【字体:

  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里面,吴姓排在第6位。大陆地区按人口排名前十的姓依次是: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吴姓排第十位。据1992年版《高平县志》统计,吴姓在高平市范围344个姓氏中按人口数排行29位,人数约为3677人。由此可知,吴姓在高平也是一大姓。高平以“吴”姓命名的村庄有北诗镇东吴庄、野川镇吴庄、米山镇吴村、建宁乡吴家和神农镇吴家五个村。北诗东吴庄原名“吴庄”,因1983年地名普查时和原杜寨吴庄重名,改为现名。神农镇吴家因普查时仅是一个20户的小自然村,和邻村贺家归并到羊头山下的李家庄村,同属李家庄村委,故村名已不存。在现存的四个村,米山镇吴村和北诗镇东吴庄村大小不相上下,建宁吴家最小,野川镇吴庄吴姓很少,现以常姓为主,米山吴村也只有一户吴姓,北诗东吴庄村吴姓占差不多一半。当然高平吴姓原本并不仅分布在这几个以“吴”姓命名的村庄中,高平市区以及其它村镇皆有吴姓家族分布。那么,高平吴姓的源流起自于哪儿呢?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第一个起源,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一种仁兽)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源于改姓。外姓改吴姓的是从北宋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北宋的西夏国党项人有改吴姓的;元朝的蒙古人有改吴姓的;清朝的八旗子弟有改吴姓的。

  从高平地理堪舆,以及历史遗存分析,高平吴姓主要来源于吴王泰伯。晋东南地区有吴神崇拜,如晋城市有吴山,高平、沁水和泽州交界处有吴神山,山上原来都建有吴神庙,大阳镇也有吴神庙,高平某村也有吴神庙,但因没有文字传承,被老百姓说成是庙建成后没有请到“老爷”,故称“无神庙”。吴神(吴王)崇拜可以佐证高平吴姓应源自于吴王泰伯。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引发了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吴国强大,有伍子胥、孙武辅佐;越国则有谋臣文种、范蠡施计。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不听大将伍子胥的忠言,中了越王勾践送西施的美入计,最终被越国所灭。在这场大灾难中,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人远走他乡,有的人给越国做苦役,成为了越国的奴隶。愈离散于异乡,愈怀念故土,因而被认为是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逐渐定居于内陆各地,以国名吴为姓。到秦汉时期,一些吴姓后人北迁流亡到山西泽(今晋城)、潞(今长治)二州,长期在这里繁衍、发展。这样,泰伯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而其弟仲雍被称为吴姓的传代血缘始祖。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河南开封附近)、濮阳(河南濮阳)、渤海(山东省滨州)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的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吴姓为东汉大司马吴汉之后,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高平米山吴村出土过一方唐垂拱二年(686年)勒石的墓志,墓主人叫吴莫,做过沧州玉溪县、梓州射洪县、洺州邯郸县县令。志曰:“君讳莫,字雄,其始渤海人也。自姬文启运,袭龙光以应乾;周诵称平,践清阶而警命......粤以垂拱二年,岁次景口三月二十一日口合葬于吴村东一里。”由此推测,高平吴姓出自山东渤海吴姓,渤海吴姓源自周朝姬姓。吴王泰伯和仲雍正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和二伯。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