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千年烽烟话墩岭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1-06 【字体:

  墩岭位于丹河之源的拐弯处,是靖居村北的制高点。相比于四周的山头,墩岭并不算高,也不算大,其貌不扬,毫无雄奇险峻之处,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又上置烽火台,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墩岭突兀于丹河谷地,为一座独立的山头,西面山脚下隔一道低矮的土岭与发鸠山相连,北、东、南皆为空旷的原野。站在墩岭之巅,俯瞰着两山夹着一谷自北向南延伸,至长平村王报村地势突然开阔,直达高平城;北向隔河与丹朱岭、长平关遥遥相望,西北可瞭望河泊村等数个村庄,正西可观望伞盖村里各个村庄,东向守望着通衢大道(现在的国道)和郑太铁路线,视野十分开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墩岭之巅矗立着一座千年烽火台,相传,为春秋时期所建,是高平境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烽火台遗址。两千多年来,它见证了无数次的外来侵扰和征战杀伐,见证了朝代更迭与历代王朝的兴盛衰落,见证了面对外来侵扰时华夏子民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民族精神。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炎帝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丹朱在这儿留下传奇故事,更有秦赵三年拉锯战留下的血雨腥风。东晋慕容泓在长子建立的西燕国,石勒、石虎建立的后赵,北魏拓跋氏,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莫不把这里视作军事要地而争来夺去。

  长平大战时,丹朱岭与墩岭成了秦赵两方争夺的要地,一方猛攻一方死守,血流成池,汇集于沟,故将附近村庄起名叫血泊村与血汇沟村,后人为了吉利,更名为河泊村和小会沟村。进曲村为避乱搬迁至墩岭山脚之南,更名为靖居村。这些村庄,印证了一段久远的历史,让人思弱而争强,催人以奋进。

  时空穿越到近代,腐朽的晚清政府直接导致国衰民弱,外敌横行入侵。中华民国后期,中原大地连年军阀混战,日夷乘虚而入。七七事变后,日本人疯狂叫嚣着要灭我中华,抢先占据了中原屏障山西,于1938年初占领高平。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八路军建立了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分区,团结一切力量在上党大地,在丹朱岭地区多次袭击与截击日军,破坏其交通和通信设施。日军为了久占高平、保障南北道路通畅,于1940年5月成立日伪“高平县公署”,先后在赵庄、北王庄修建据点,在丹朱岭长平关修建炮台。

  这个时候,日军看到了墩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便派兵抢夺墩岭,并在墩岭烽火台的原址上修建了两层炮楼,外围铁丝网,内驻扎着一个班的日本兵,以西拒太岳军区自沁水方向的进攻,东扼白晋公路,与赵庄、长平关之地形成掎角之势,在当地抢夺民财,杀人放火,为害一方百姓。

  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自沁水小柿庄搬至圪台村后,高平抗日游击队伍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抗日军民配合八路军386旅多次袭击日伪军据点,截击日军运输车辆,割断其电话线,扰袭墩岭烽火台炮台,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1945年6月,八路军攻占赵庄日伪据点,同时派出一个班在民兵的配合下包围并炸毁了墩岭炮台,俘虏了几名日军,至此,高平全境获得解放。墩岭烽火台,又回到了高平人民的怀抱。

  墩岭炮台的砖石土木被人们拆毁了,墩岭烽火台,告别了这段屈辱的历史,渐渐恢复了原貌,静静地安卧于墩岭之巅,守护着一方安宁,守望着赵庄乡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建家园,护佑着赵庄子弟奔向全国解放战场,奔向朝鲜战场,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七十多年来,高平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修渠建坝,填沟造田,随后逐年修水库、公路、铁路、煤矿,一步步走到今天,长平大地进入了工业时代。在经济大潮中,墩岭烽火台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与视线,年轻一代不知烽火台为何物,地方志也鲜有记载。

  如今烽火台孤零零地站立在墩岭上,回忆着千年的烽烟。(王进国)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