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 石末村基层文保员 :乡村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在太行山南麓的褶皱深处,有一座被时光打磨了上百年的古村落——石末乡石末村。青石巷陌蜿蜒如线,明清古院错落其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晋东南传统村落的生存智慧。而在这片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古村落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守护着散落乡野的文化瑰宝。他们,就是默默无闻的基层文保员——乡村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用执着与热爱书写着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王晋芳(右一)为游客讲解石末村宣圣庙
在石末村文化站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块特殊的值班表:上周的文物讲解接待,最晚一批游客的接待时间为22:46,最早的一次则在早上5:40。这个仅4人的文保团队(国保2人、省保2人)在2024年一年中,共完成讲解服务1000余次,其中72%都是接待临时到访的散客。“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是她们的工作常态,村民们则戏称她们是“古村的110”。
王晋芳清理戏台石柱上的灰尘
清晨六点,天刚泛白,石末村文保员王晋芳就收到了当天第一条微信。“小王啊,我们自驾车还有20分钟到村口,能麻烦您给我们讲解一下宣圣庙吗?”迅速回复一个“行”字后,她立马披起衣服往外走。诸如这样的“突袭式预约”,早已是常态。王晋芳说:“很多游客大老远跑来,就只为看一眼咱们这里珍贵的文保建筑,我绝不能让他们失望。”送走了第一波游客后,王晋芳开始了一天的文保巡查,她仔细检查每一块砖瓦、每一处壁画,生怕遗漏丝毫隐患。“我们村里这些历史文物遗存,要防火灾隐患,还得盯着墙体渗水。”王晋芳笑称自己早已练就“火眼金睛”,一块砖瓦的松动、一处梁柱的裂缝,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王晋芳填写文物维保记录
王晋芳的这份坚守,也正是一众基层文保员认真履行守护职责、永秉文保守护初心的共同心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王晋芳也在积极探索着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只有让文物活起来,咱们的乡村才能有灵魂。”空余时间,王晋芳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文物故事、讲解古村历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石末古建;推动“文物旅游+”模式,让石末古建群成为当下的网红打卡地;联合各中小学校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让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滋养和影响下一代。
她的这份坚持,改变了许多当地人看待文物保护的态度。许多村民说:“以前我们总觉得这些文物古建筑就是些‘破砖烂瓦’,自从晋芳给我们讲述和解释了以后,大家才明白了这些‘老物件’的珍贵和不简单。如今,我们也自发组织成立了文保志愿服务队,都希望能够真正为做好文物保护、守护好我们的文化家园贡献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基层一线,像王晋芳这样的文保员还有很多。他们的工作朴实而平凡,却为传统文化发展和历史文物保护续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文篇章。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砖瓦木石,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中最深沉的文化力量。走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王晋芳这样的基层“文保先锋”,让历史文化遗存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燃出希望。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