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米山:太行山下,一座古镇的文化觉醒叙事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8 【字体:

  在太行山南麓的晋东南大地上,米山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千年古建为骨、非遗技艺为魂、匠人精神为脉,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文化传奇。从吴村“五匠”的铁锤声声,到根雕艺术的自然天成;从红绸花轿的喜庆热闹,到秧歌唱响的乡土情怀;从铁佛寺的代代守护,到保安小赵的幽默推介……一砖一瓦、一歌一舞、一言一行,都在诉说着米山人对文化的坚守与担当。

五匠文化

铁锤与木刨敲响的千年信条

  “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为石匠、两面三刀是瓦匠、几把刷子称漆匠。”在吴村,这句流传百年的顺口溜,是“五匠”精神的生动写照。走进五匠文化园,铁匠铺里火星四溅,木匠案上刨花飞舞,石匠锤下石屑纷飞,瓦匠刀下砖瓦齐整,漆匠刷间光彩渐显。

  “五匠”文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农耕文化的赓续,更是工匠精神的烙印。木匠“宁长不短”的坚持,铁匠“实打实、硬碰硬”的担当,瓦匠“统筹兼顾”的智慧,漆匠“推陈出新”的勇气,石匠“不轻不重”的严谨,共同铸就了吴村人“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品格,也折射出米山人“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品质。“五匠”精神,用“规矩如木匠之尺”“担当如铁匠之锤”的哲理,滋养着一代代米山人的精神世界。

根雕艺术

腐朽中绽放的东方美学

  在米山的文化版图中,根雕艺术是一抹独特的亮色。早在战国时期,高平便已出现根雕作品《辟邪》,其虎头龙身、四足雕蛇的造型,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隋唐时期,根艺达到鼎盛,李泌以天然树根制作“养和”龙形抓背献给皇帝,成为宫廷珍玩;唐代诗人韩愈笔下的“木居士”,更以根的自然形态与人工雕琢的完美结合,诠释了根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精髓。

  如今,米山的根雕艺人冯恒通等传统技艺传承者,以本地树种为材,通过脱脂、去皮、定型等多道工序,将腐朽化为神奇,延续着乡土文化根脉。一件根雕作品,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匠心的凝聚,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吴村花轿

红绸翻涌间的乡土狂欢

  “平抬如行云流水,闹抬似惊涛拍岸。”在吴村,抬花轿不仅是弘扬传统婚俗的载体,更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民间舞蹈。抬花轿,起源于宋代的“抬花轿闹新春”,经明代朱载堉改良,融入高跷与火轿装置,形成“高抬火轿”的独特形态。民国中期,舞蹈回归布轿本真,以四人或八人配合,通过“平抬、闹抬、戏抬”三种变体,配以唢呐、铜锣,演绎出喜庆热烈的乡土风情。

  如今,吴村花轿队队长带领村民,将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搬上“村晚”舞台,用红绸装饰的轿身、整齐划一的步伐,让老祖宗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队长所说:“花轿一抬,喜气就来,我们要让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高平秧歌

干板声声里的乡土魂魄

  “上党的梆子响,高平的秧歌狂。”起源于清嘉庆年间的高平秧歌,以梆板击节、无丝弦伴奏为特色,被誉为“干板秧歌”。从地摊说唱到独立剧种,从《打油堂断》到《小二黑结婚》,秧歌剧以口语化的唱词、诙谐的剧情,反映着民间生活百态。

  2011年,高平秧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省级传承人牛秋枝等艺人通过“非遗进校园”、景区展演等方式,让秧歌走进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正如牛秋枝所说:“秧歌是咱高平人的魂,唱的是身边事,传的是乡土情。”

国保铁佛寺守护

四代人的信仰与接力

  在米山镇米西村,铁佛寺的守护故事已延续四代人。78岁的王改英奶奶,从20岁嫁到村里起,便与这座古寺结下不解之缘。每天清晨,她都会拿着用扫帚苗和高粱穗编成的扫帚,将寺院打扫得一尘不染,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对铁佛寺里里外外仔细检查,用深情的眷念和执着的信仰守护着铁佛寺,让二十四诸天彩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如今,王奶奶的女儿、孙女接过接力棒,成为铁佛寺的导游和守护者。她们说:“铁佛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如今铁佛寺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人到米山探寻古建之美、彩塑之美。

网红保安小赵

为家乡代言的“文化使者”

  “屋子虽小,都是国宝;首次开放,绝不失望!”在铁佛寺,保安小赵的顺口溜讲解总能引得游客阵阵欢笑。他自编的顺口溜式解说词,将二十四诸天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用幽默化解排队的枯燥,用热情传递文化的温度,将对家乡的热爱融入每一次热情讲解中、每一次真情服务中。

  小赵说:“红不红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高平,了解铁佛寺。”他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成为米山文化的“新名片”。正如游客所言:“小赵的讲解,让冰冷的彩塑有了温度,让古老的历史活了起来。”

  米山的故事,是匠人与时光的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从对“五匠”、根雕等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到对高平秧歌、抬花轿等非遗文化、传统民俗的执着追求,再到对铁佛寺等文物古建的代代守护、热爱坚守……这里的人们,用双手守护着文化的根脉,用匠心诠释着传承的意义,深情诉说着对米山这片土地的炽热情怀。

  走进米山,如同走进了一部活态的文化史书。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每一声锣鼓都回荡着乡愁的记忆,每一样技艺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每一种坚守都浸润着米山的文化。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