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非遗高平】泥土会说话:听,史月明和他的古泫泥塑

来源:红果头条 发布时间:2025-10-24 【字体:

  在山西高平,有一门老手艺,能让沉默的泥土“开口说话”。

  这就是流传了千年的古泫泥塑。而让这门手艺薪火相传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泫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史月明。他用自己的双手,捏出了泥土的灵魂,更捏出了这片土地的千年记忆。

  走进史月明老师的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清香。这里的每一块泥巴都来之不易——取自当地,反复淘洗,精心捶打,有的甚至要存放好几年才能使用。“这泥里有我们祖祖辈辈的印记”史老师说着,轻轻捧起一团泥,“捧在手里,能感受到它的温度。”

  看史老师做泥塑,就像在见证一个生命的诞生。原本毫无生气的泥团,在他布满褶皱却异常灵巧的手中辗转、成型,渐渐有了呼吸。有时,泥土化作庄严的神农炎帝,眉宇间凝结着远古的智慧;有时,泥土变成唱戏的艺人,水袖翻飞间仿佛能听见悠扬的唱腔;更多时候,泥土会成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乡亲——那些在田埂上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皱纹里写满了故事,笑容里却依然纯净。

  “我捏的不只是神像,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史老师的手指轻柔地划过泥塑的衣襟,像是在为老友整理行装。

  传承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愿意花几个月时间做一个泥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史老师也曾辗转难眠,但天一亮,他又会回到工作台前。“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他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坚定。

  如今,这份传承迎来了最温暖的延续——史老师的儿媳妇也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衣钵,从调泥、塑形到开脸,她正一点点地将家族的记忆与手艺,融入手中的泥土里。更令人欣慰的是,希望的种子一直在发芽。这几年,陆续有年轻人找上门来学艺。史老师教得格外用心。看着他们专注捏泥的样子,我就知道,这门手艺活下来了。

  在史老师的工作室里,那些半成品的泥塑静静地立着,像是一群正在苏醒的生命。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最平凡的泥土里,往往藏着最深厚的文明。

  当你握住史老师做的泥塑时,你会感觉到——

  那不只是冰冷的泥土,而是一颗颗温热的心在跳动,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在汩汩流淌。

  如果你来到高平,一定要来看看这些会“说话”的泥塑。听听它们讲述的故事,感受这份穿越时光的温度。因为你的每一次驻足,都是在为这份珍贵的传承续写新的篇章。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