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历史人文

拥万村名的历史变迁

来源: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0-10-28 【字体:

  山西省高平市北诗镇拥万村昔名姬万,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村,它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高平韩姓之根脉所在。遗憾的是,“姬万”这一称谓近乎消亡,高平绝大多数人只知“拥万”而不知它的本名“姬万”,这无疑会尘封一段往事,进而割断高平韩姓的悠久历史。姬万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村名,也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个著名人物的名字,姬万早年被封在韩地(今陕西韩城西南),后世子孙确立韩姓后,姬万又被尊称为韩万。他死后谥号“武”,又称韩武子。要弄清姬万其人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晋国的“家事”说起。

  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即唐叔虞。周成王“剪桐封弟”,把刚被灭掉的唐国土地封给叔虞。叔虞在唐地建立侯国唐国,所以他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也称姬燮父)继位,把国都迁到晋水之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国。晋国第九任国君晋穆侯有姬仇、姬成师两个儿子,都是他和夫人齐姜嫡生的,姬仇被立为太子。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掌握朝政大权的弟弟殇叔(名不详)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夺取了晋国国君位子。晋国嫡长子继承制第一次被打破,太子姬仇出奔他国避难。

  四年后的公元前781年,姬仇在弟弟姬成师的帮助下,袭杀殇叔,自立为晋君,是为晋文侯。殇叔被追谥为“殇”,这也是他在历史上得名的由来。这次争夺国君之战,为晋国后来长达67年的内战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746年,执掌政权35年的晋文侯去世,儿子姬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把叔叔姬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曲沃县),姬成师被称为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受封曲沃时,已经58岁了。曲沃桓叔有德行、有才能,威望高,很多有志之士都去投奔他。在曲沃桓叔的苦心经营下,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超过晋国都城翼城。

  随着实力不断壮大,他萌生了篡夺晋国国君位子的念头,史称“曲沃代翼”。为了这个念头,曲沃桓叔家族搭进了三代人的心血:曲沃桓叔抱憾而死、儿子曲沃庄伯也没看到胜利的曙光那一刻、孙子曲沃武公终于在公元前678年灭掉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成为晋国的新主人。曲沃武公也被称为晋武公。

  曲沃桓叔有姬鳝、姬万两个儿子,姬鳝为嫡长子,即曲沃庄伯,姬万是庶子。姬万的主要贡献是帮侄子曲沃武公攻打晋国。

  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进攻晋国翼城,姬万为御戎(曲沃武公的战车司机),大将梁弘为车右(曲沃武公的战车保镖)。这一战,晋国国君晋哀侯被活捉。第二年,曲沃武公杀死晋哀侯。曲沃武公夺取晋国天下后,叔叔姬万成为大夫,获封韩地(韩原)为食邑。姬万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姬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出奔。公元前458年,智氏联合赵、韩、魏三家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氏又联合韩、魏共灭智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基本为赵、韩、魏三家所瓜分,三家实际上已成为三个封建君主。晋君弱小,反而朝贡于赵、韩、魏之君。公元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为诸侯。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颍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韩国王公贵胄反抗不服的大部分被屠杀,活下来的大都聚居在秦国设立的颖川郡,但有些公子公孙还是不满秦的暴政与统治,也感觉自身不安全,于是开始了漫长的逃生之路。他们分头行动,躲进深山老林。太行山自古就是隐居避难的好地方。其中一些人沿太行白陉登上太行山,一直向山西高原靠近,寻找宜居避难地。当他们来到現在的北诗镇拥万村所在地时,发现这儿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明东河两岸有大片良田可用以耕种,且远离交通要道,便决定在此定居,为了纪念自己的故国,也为了不忘韩姓的先祖姬万,便将村名定为姬万。所以说姬万村是因我国春秋时期名人姬万(又称韩万、韩武子)而得名的村子,也可以肯定姬万村最早是由韩姓建村。后来随着韩姓家族的不断繁衍,人口增加,部分族人开始在附近另立韩村,后又分成西韩和东韩。韩姓千百年来由此扩散到高平各地。再后来,不断有其它姓氏迁入,逐渐形成今天的韩、唐、刘、宋、谢、李、张七大姓氏。其中也会有一些韩氏后裔在分化出去时,还原为其始祖的原姓,即姬姓,拥万附近的龙尾、姬家庄均有姬姓后裔,其实韩姓和姬姓同祖同源。

  清顺治、乾隆和同治三种版本的《高平县志》里甲一节中均使用“姬万”,隶属十七都龙尾里,四明山二仙庙中清代碑碣村名落款也为“姬万村”。直到现在,本村及周边村庄还有些上年纪的人使用“姬万”这一旧称。

  那么,姬万是在何时改为拥万的呢?又为何要改的呢?

  据原籍拥万村的一位粮食局退休老干部宋喜文回忆,姬万村改称拥万的大概时间在清末民初。宋老出生于1933年,识文断字,精神矍铄,撰有《宋氏家史》一书。据宋老回忆,大约在1938至1940年,“雍万”才开始被叫白。最初改名的原因是那时社会动荡,几大姓氏之间经常起纷争,特别是当时唐家和刘家因利益引发的纷争十分严重,以至于打官司诉讼,结果刘姓败诉,当事人被关监禁几年,刑满后郁郁而终。总之,姬万村一直不平和,有些乡绅认为“姬”谐音“鸡”,鸡生性好斗,才使得村子不平和,于是决定改村名,出于对和睦相处的期盼,于是便有了“雍万”的叫法。宋老在《宋氏家史》中介绍家乡时,使用的就是“雍万”。现存于龙尾村东岳庙民国二十六年(1937)立石的《龙尾村吃水争议碑》中使用的也是“雍万”。可见,宋老回忆属实。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人民公社时期,出于书写方便,人们常将“雍万”写作“拥万”,从此以后,拥万作为正式村名固定下来。

  《高平地名志》记载,“拥万地处丘陵,位于县城东南16公里处,为拥万村民委员会驻地。也是拥万乡人民政府所地。相传在很早以前,该村有一姬姓,在外经商,拥有家私万贯,村因人而得名,故原称姬万。后因该为人正派,周济穷人,说村管社,循规蹈矩,从而受到人们拥戴,便推崇其为首,随之把“姬”改为“拥”,叫做拥万。”此种解释通俗易懂,但经不起推敲。村名系村子最初形成所定,当初人口有限,并不存在所谓的“家私万贯”大户。

  姬万村名传承两千多年,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先辈的密码,这些密码还需我们做更多的探索,它不仅是符号,也是难以忘却的乡愁。村名里文化多,村名里故事多。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