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父亲的走马灯

来源: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12 【字体:

  儿子放寒假回来,说学校布置了做花灯的作业,因为要过年了,亲手做花灯挂起来才有年味。这不禁让我作了难:要说做倒是没啥难度,做不好但也能像个样子,可现在住在小区里,要秸梢没秸梢,要竹皮没竹皮,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顺手搜了一下万能的淘宝,居然有花灯的半成品,只要买回来安装好,自己画个图案就好了,可这也感觉太敷衍了吧。又搜了一会儿,居然有走马灯!仔细阅读了说明,却是用于科学实验的小教具,那一刻,我心里猛然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做的那盏走马灯。

  三十年前,我六七岁大,哥哥比我大两岁。父亲当年应该比如今的我还小三四岁,也是一个攥着青年尾巴的人,再加上充满文艺气息的八十年代的熏陶,那时家里不多的书籍扉页上全都写着他自创或抄来的格言警句。他的脑子里也充满了奇思妙想,曾经收购了不少罐头瓶子试着种植凤尾菇、猴头菇;曾经制作蜂箱在楼上养蜜蜂;甚至还计划养水貂,特意找亲戚做了一杆土枪,翻山越岭去为水貂打猎物。那时的春节物资还很贫乏,我们弟兄俩的衣服是买来布料让二姨做的,脚上是妈妈连夜做的胶底布鞋。那时候大米还没有流行起来,饭桌上最好吃的也就是肉馅饺子。小孩子过年最喜欢的是绕街遍巷地拣拾放鞭崩落的哑炮,揣在兜里比着放,每一声炮响都寄托着孩子们的欢乐;或者燃放几支小小的烟花,在绚烂的光影中感慨世界的奇妙。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买来五色彩纸裁成长条,写上吉祥语或者谜语,粘在纸捻子绳上挂满街道,春风吹过,彩条迎风飞舞倒也别有一种风致。就在那个元宵节,为了哄我们弟兄俩开心,父亲突然决定要做一个转灯。转灯也就是走马灯,当时我只在城里银行、单位的门口见过插电的转灯,插上电,里面扛锄头的林黛玉或者背着靴子的寇准就会转起来,引得小孩子们仰视端详。听说父亲要自己做,激动之余,我还是不大相信他能做成的。

  父亲却饶有兴致地做起来,先是找出做蜂箱剩下的松木板,锯出一些长长短短的方木条,一一刨光,拼合成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找来糕点盒子的硬纸板,剪出一个圆形的盖子,然后从圆心向四周画出很多射线,隔一出一、用刀划开,做成一个有着很多叶片的风扇的样子;木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多出一根木条,纸板风扇就用针固定在顶部的木条上;父亲找到村上善画中堂的画师,照着四大名著绣像图片画来了孙悟空、猪八戒、哪吒、铁扇公主等的绣像,用剪刀小心地剪下来,沿着线描的纹路还用香头烫出一些空洞,于是纸片画便有了皮影的感觉;风扇的周围垂下五六根棉线,把绣像小心地粘在棉线上,长方体四周用粉连纸贴起来,只留下上下通风,忙了一天多下来,转灯就做好了。

  元宵节那天,父亲郑重其事地把转灯挂在了灯棚里。正月十二才盘好的墼火冒出一股股青蓝色的火焰,人们围着墼火说说笑笑,简陋的灯棚里洋溢着一股欢乐的气氛,莫名就让人想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天黑了,父亲点亮一盏煤油灯,小心翼翼地搁在了转灯底部的那根木条上,顿时,转灯四面的白纸成了一块块白幕,孙悟空、哪吒的画像投在白幕上。灯棚里的说笑停了,大人小孩都围过来,看这个新奇的玩意儿。在众人的注视当中,煤油灯的火焰加热了空气,上升的气流带动风扇转动,孙悟空舞着金箍棒转了起来,追赶前面的铁扇公主,后面猪八戒举着耙子紧紧跟随,三头六臂的哪吒也来助阵,孩子们大呼起来“孙猴子!孙猴子!转起来了!”还有人忍不住钻到转灯下面,想看看灯里隐藏着什么样的魔法。一连两三天,这盏转灯都是灯棚里的焦点,赚足了眼球。我则像一个忠诚的卫士,站在转灯的旁边,自豪地告诉小伙伴们:这是我爸做的!这是我家的!接下来的两三年,父亲都会早早拿出转灯,贴好粉连纸和绣像,挂在灯棚里。夜幕中一盏转灯徐徐转动,成为我童年里快乐的记忆。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我们弟兄俩渐渐长大了,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不再年轻的父亲像一头俯首耕作的老牛,默默地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为了生计,他在砖窑上出过砖,下过煤窑,拉过板车,在村办铁厂当过炉前工,种过梨园,种过菜,再也没有和我们一起糊风筝、做转灯。而那盏破旧的走马灯在搬家时不知被扔到了哪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年大年初三,家里来了一帮亲戚,我挽起袖子站在锅台边炒菜待客,头发花白的父亲满脸笑意地站在旁边,一会儿剥个蒜,一会儿接个盘子,已经全然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当家男人,俨然成为一个小老头,让我不禁感慨起岁月的无情。借着出菜的时机,我和父亲一个掂勺,一个拿盘子,并肩站到了一起,我装作没事人的样子问道:“爸,你还记得小时候做的那盏走马灯吗?”父亲却仿佛没有听到一样,依然沉浸在团聚的欢乐里。望着他转身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框一下子湿了。

  我想好了,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儿子,明年爸爸给你做一盏走马灯。(申小锋)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