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重阳节话敬老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1-10-14 【字体: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安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平均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事实证明,一个人有了对父母的孝心,才会有对祖国的忠心和对人民的爱心。因此,重视孝亲敬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风尚,是提高国民素质,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家庭和睦,强化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 。

九月初九为什么称“重阳”呢?这源于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单数称作阳,双数称作阴。个位数中九是最大的阳数,《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所以把日月并阳的九月初九叫重阳,也叫重九。从读音上考查,“九”与“久”同音,“久久”有天长地久祝贺人长寿的寓意,有了“敬老”的含义。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西汉时的一则故事: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流落民间后,向人们讲述了宫中的一些习俗,称:“九月初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九月初九敬老节祈求长寿的风俗是从汉朝宫廷流传出来的。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在传统的敬老节中,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活动。

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重九登高》中记载了关于重阳节的另一传说。汉朝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有了一定的造诣。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要有灾祸,应该赶快回去,让家人都做个香囊装上茱萸,捆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灾。桓景遵照费长房的指点,全家在九月初九登山、饮酒,晚上回家,看见家里的鸡狗牛羊都死了。费长房听了后说:这样可以抵灾祸了。从此民间流传了九月初九戴茱萸囊、登高、饮菊花酒以躲避灾祸的风俗。

茱萸是一种有香味的中草药。古人认为在敬老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敬老节佩茱萸,在《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隐居后以赋诗、饮酒、赏菊出名,他在《九日闲居》诗的小序中写道:“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中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的诗句。

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习,糕与“高”同音,糕做成九层宝塔形,顶上塑两只羊形,羊与“阳”同音,两只羊表示重阳。

在古代诗文中,歌咏重阳的名篇不少。最为人称颂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意境上看,古诗文多含思乡、哀怨的情调。而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最显积极、昂扬的情绪:“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根据形势的发展,我国在1989 年将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也称“老人节”。在政府倡导下各地都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是合民心、顺民意的事。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草案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除了规定保障老年人财产权益外,还指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草案对家庭养老作出重新定位,将现行的“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对很多条款作出修改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法制的完善健全,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也会逐步提升。(春亮)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