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辨析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1-12-06 【字体:

  在神农炎帝文化研究中,目前基本都是从各类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加上各种嫁接和剪辑,在史学家与史料的不断互动中,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翻阅《史记》时,看到关于黄帝征诸侯取代神农氏、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的记载,一时间让人迷惑:神农氏与炎帝到底是什么关系?炎帝与黄帝又为什么发生战争?这事还得条分缕析地梳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从论述看,这里的神农氏和炎帝是分开论述的,不仅如此,从先秦至西汉中期,古籍记载一向把炎帝与神农氏作为时间不同、事迹相异的两人,东汉以后多数学者突然把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这一做法的首创者是刘向、刘歆父子,其后又得到了史学家班固的宣扬,此后,炎帝与神农氏为一人之说在学术界普遍流行。刘向父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众所周知,战国末年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将殷周以来人君受命观念五行化,用五行相生的理论解释朝代兴替的原因,从黄帝的土德开始,到夏禹的木克土,商汤的金克木,推到周文王的火克金,赋予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

  秦始皇统一中国,完全接受了邹衍的五德相克理论,自封水德,克火(周)而起(《史记·封禅书》),汉代也沿袭了这一理论。西汉末年,王莽代汉是政变形式,不符合当时改朝换代观念。为了给王莽制造理论根据,刘歆编造了一个体系更加庞大的新“五德终始”说,即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不仅起始的帝王从黄帝再往上推,在黄帝和夏之间又加了许多帝王。编制过程中,黄帝原来是土德,按照火生土的理论,黄帝之前应该是火德,而炎帝其名就是火德的明证,但根据史书记载,炎帝与黄帝是同时代人,而且还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黄帝为兄,炎帝为弟。如果把炎帝说成是黄帝的前辈、由黄帝替代炎帝和史实不符,不为人所接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歆把传说中黄帝之前的神农氏与炎帝合为一人,这样一来,“炎帝神农氏”既是火德,时代又在黄帝前,新“五德终始”说的黄帝前一帝就这样编排出来了。自此,神农氏和炎帝被合而为一。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认识炎帝与黄帝的关系呢?“黄帝”是传说时代姬姓部族神化了的始祖,也被当作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最早的一位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公认他为全族的始祖。“炎帝”则是传说时代姜姓部族的宗祖神。《国语·晋语》曰:“黄帝以姬水(今陕甘的渭、湟之间)成,炎帝以姜水(经岐山、扶风、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据此记载与考古挖掘分析,大抵黄帝族原生息于黄河上游西北广大地区,炎帝族生息在今陕西省渭水流域,是今甘、青地区的羌族的分支。黄帝族黄帝之被称为姬姓,炎帝之被称为姜姓,反映了他们原为周代姬、姜两族的远祖。

  话题再次回到“阪泉之战”。“阪泉”是古地名,其今地有数说:一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今山西运城盐池附近。黄帝族与九黎三苗族首领蚩尤之争,在《尚书·吕刑》已有反映,是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而始见于《五帝德》的阪泉之战交战双方是黄帝与赤帝,到《五帝本纪》中才改赤帝为炎帝,以炎为南方赤,是阴阳五行说盛行以后事,可见这一传说之后起甚明。炎、黄(即姜与姬)是相互婚姻之族,同自西北发展到中原,患难与共,无自相火并之理,正如周之姬与姜、辽之耶律氏与审密氏,阪泉之战极有可能是涿鹿之战一事在传说中的分化。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已指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水经·漯水注》:“涿水出涿鹿山”“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下洛即今涿鹿,阪泉与涿鹿实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称,也可证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

  传说中的炎、黄时期应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体相当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前期。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传说中的姬、姜两族生活的湟、渭流域内,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先民活动的大量遗址、遗物。著名的有:甘肃秦安大地湾(距今六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距今六千年)、宝鸡北首领(距今六千年)、甘肃临洮马家窑(距今四五千年)、广河齐家(距今三四千年)、陕西西安客省庄(距今四千年),佐证了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祥地。然而,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先民遗物中,就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纺轮和木桨,说明长江流域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如此,在太行山南麓的裴李岗文化(距今八千年)、磁山文化(距今七千年),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距今五至六千年)、龙山文化(距今四千年),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屈家岭文化(距今四五千年),长城外大、小凌河的红山文化(距今六七千年),都有着与黄河中上游大体相同的发展进程,也有种种发明共同创造着中华古代文明。这便是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文明多点起源的“满天星斗”说的支撑。

  随着历史的发展,炎、黄两族在漫长的时期中,同上述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在春秋、战国之世,反映这一统一需要的就是要把各不同部族统统说成是出于同一血缘的兄弟族,于是把各族不同的宗祖神编排成一个世系的创作就出现了。以黄帝为始祖的包括所有东西南北各族的大谱牒《帝系》编成了。接着在《五帝德》里,就把黄帝和颛顼、帝喾、尧、舜编为“五帝”。而神农氏与炎帝合体后,也随之推出了“八世说”。究其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各地各个文明中的“神农氏”被统一起来,编入“八世说”范畴,二是随着炎帝后裔受封为周王镇守“四岳”,关于神农炎帝的传说、故里也就逐步生根发芽了。高平的神农炎帝文化本来面目是什么呢?这里是粟作农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周边有下川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遗存,其中有几代杰出的“神农氏”活跃在这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神农炎帝文化自此而来。(申小锋)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