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走近高平市非遗——北王庄村许保太戏剧头盔制作技艺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2-11 【字体:

  众所周知,戏剧界素有“南方服装,北方盔头”之说。“宁穿破,不戴错”指的便是盔头——戏剧行最重要的行头之一。

  早在清朝时代,寺庄镇北王庄村许保太的祖上就是做头盔道具的,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已经4代了。因他家做的头盔道具美观大方工艺好、经久耐用质量高、口沿好、戴上舒服,很受省内外各地演员和观众的欢迎。

  如果你认为舞台上光彩熠熠的头盔主体制作材料是金属片,那就大错特错了,纸才是做头盔的主要原料。

  传统做盔头用的都是纸袼褙,而“许氏盔头”则是用高平当地的麻纸。

  许保太用一双巧手,让麻纸华丽变身,从浆纸泡水、打浆糊开始,到取样、打样、雕花、掐丝、扎边、刷胶、沥粉、油漆、贴金箔、上色、串珠等总共需要41道工序才能做成一个头盔。

  这些工序中,像绒球、珠串、吊穗等大部分工艺都要自己动手做,要求较高。

  许保太一辈子都在研究盔头制作的各种细节,迄今会做太监帽、内相帽、宫娥帽、 太师帽、帅盔、龙凤冠等 100 多种头盔。

  被誉为“上党梆子之乡”的山西高平,上党梆子名角儿辈出,而几乎所有名角都戴过“许氏盔头”。从许保太的爷爷辈起,就开始制作各种盔头。如今,这项制作技艺已传承160多年。

  “许氏盔头”亦成为山西乃至中国知名的老字号。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陈素琴等上党梆子名角都戴过他做的头盔。上党戏剧老前辈吴国华的母亲吴婉芝、父亲郝同生、姑姑郝聘之,一家三代名角儿,当年戴的都是许保太父亲做的头盔。

  在中国戏曲中,盔头起的不仅是装饰作用,更昭示着角色的身份、地位、个性、场合等特征。

  同样身份甚至同样角色,流派不同,所戴的盔头亦有不同,造型有差。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