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家乡的龙灯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2-16 【字体:

中华民族的子孙自称为龙的传人,对龙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舞龙灯就成为民间一项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看舞龙灯表演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已不再是什么难事,特别是在正月过大年期间,神州大地舞龙灯的地方不计其数,即使你不能身临其境,也可通过电视网络一饱眼福。

根据古代文献、墓葬及遗址出土的实物看,舞龙在汉代就已出现,但其原型可追溯到殷商时期。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从远古一直流传到现在。我的家乡每年元宵节期间也舞龙灯,代代相传,据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尽管现代的龙灯运用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使得龙灯的品种繁多,场面热闹红火,但最不能让我释怀的还是我的家乡纯手工制作的龙灯。

我的家乡是高平市北诗镇南诗村,不知从哪一代起,龙灯就成了我村一项传统娱乐,一提起南诗村的龙灯,全高平的老百姓都会交口称赞。家乡的人们把舞龙称作“耍龙灯”。我觉得这种叫法更贴切些。用动词“耍”,既表达了“耍龙灯”娱乐成分,也道出“耍龙灯”需要高超技巧。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耍龙灯是我村引以为骄傲的一件事情。就拿当时的北诗乡来讲,每到正月十五,稍大一点的村子都会组织耍乐,如西诗的武故事,东吴庄村的竹马,董庄的小车,秦家庄的高跷,南诗午的二鬼扳跌等。尽管这些耍乐都很精彩,但和我村的耍龙灯比起来那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我村的龙灯阵容特别强大,几乎全村的男青壮年都得上场才能完成这项活动。再则是因为我村的龙灯特别大,有三十几米长,龙头有近两米多高,这和那些小型耍乐比起来让人感到十分震撼。

每年过完大年,初二到老舅家走走亲戚,初三村里的文艺骨干和老手艺人们就开始在大队部集中,商议今年耍龙灯的事情。我村的龙灯按老规矩每年都要糊新的,并且每年都会做些改进,但唯一不变的是它硕大霸气的龙头和又粗又长的身躯。糊龙灯首先要扎龙头,龙头是用粗细不等的竹篾和细铁丝捆扎成轮廓框架。它有着一张血盆大口,两根细长弯曲的龙须,头上长着一对硕大的角,上颚还要扎出两个大鼻孔,两个眼睛有碗口那么大,大嘴巴中还要固定一个圆火球,乡亲们俗称“火蛋”,并且还要能转动。整个龙头经过手工艺人的巧妙捆扎固定,成型的龙头有近两米高,颈部下方由一根结实的木柄支撑起整个龙头。框架扎好后,然后用桑皮纸一层一层往上糊,晾干一层,糊一层,为了结实,有时要裱糊五、六层之多。绵纸糊裱完且晾干后,开始请村上的能人彩绘,勾勒出各种装饰纹路,一笔一划细致入微,最后最关键的一步是画龙点睛。

其实龙头的制作十分繁琐,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老艺人们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其中还包括一些小技巧,如龙嘴中含的红火蛋不仅能转动,还要能保证插上点燃的蜡烛不倒,这样在夜晚会变得红彤彤的。眼睛内要巧妙地装上汽车灯泡,用装在脑袋里的蓄电池作电源,这样在夜晚就会有目光如炬的感觉。完工后的龙头一般要秘密保存,不让人们提前看到,为的是让人们产生神秘感,起到虔诚敬畏的效果。

龙头做好后,下一步是扎龙身、龙尾。因为传说中的龙是和蛇一样的软体动物,所以扎龙身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保证龙能游动、盘绕、翻腾,二要保证耍龙灯的人能够举起、舞动,这样就得“软硬兼施”了。

我村的龙有三十多米长,平均直径约六十公分。乡亲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巨龙才能让人们心生敬畏。整个身子由软节和硬节组成,软节与软节之间用一硬节连接,便于托举和舞动。硬节的制作是这样的:先用竹篾扎成直径约六十公分的圆圈,再用硬竹片将竹圈连接固定,扎成圆柱状,下面要安装木柄,里面设计插蜡烛的地方,这样的节叫硬节。软节的制作和硬节不一样,它是用几条软绳子将竹圈串起来,和现在人玩的溜溜圈相似,能自由伸缩,保证了龙灯行进时的柔美动感。然后把软节和硬节隔一出一接起来,龙身就完成了。扎龙身的技巧是硬节要扎短些,约二尺多长,软节较长些,有五尺多长,但还要注意越往尾部的节要逐渐收缩,直到尾巴处要扎成一个圆锥体。龙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一般用一束细长竹篾子捆扎在一起,固定到尾锥体上,这样舞动起来哗哗作响,如神龙摆尾。龙身架扎好后,要用按节的长度裁剪好的白布裹起来,用面糊粘贴在龙身架子上,晾干后,还要在布上粘上用布剪成的鱼鳞,一片片鱼鳞都勾有红蓝相间的花边,密密麻麻,但排列有序,惟妙惟肖。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龙头和龙身连接起来,一条巨龙就算大功告成了。

但在乡亲们的眼中,这依然是一条没有灵性的龙,只有经过一系列庄严的祭祀活动后,这条龙才能被赋予灵性。

一般龙灯准备就绪要赶在正月十三前。正月十三晚饭后全村举家出动,聚集在圐圙中。此刻,老龙已经盘踞在场子中间。舞龙头的一般都是村中有威望、有技巧、又有力气的人,舞龙身的要选手脚麻利的青年小伙子,舞龙尾的一般选一个子低点,但又腿脚灵活的小伙子,因为在整个耍龙灯中他跑的路程最多。另外还有一个人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引领龙头的人。此人手持一根很长的竹竿,杆子的尽头悬挂一盏蜘蛛灯笼,用这个蜘蛛灯来戏逗巨龙左扑右摆,上下翻腾,或紧或慢,或高或低,角色相当于狮子舞中拿绣球的那个人,因为龙体巨大,耍龙灯很耗费体力,一般都是两班人不断轮换,这样算下来,再加上乐队人手,要舞起这只巨龙就得六、七十号人。

吉时已到,两位从本村长者中选出的属龙人担上水桶和香烛、黄表、火鞭、猪头三牲等祭祀用品,在全村人的簇拥陪同下,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引领着巨龙向村西一公里开外的西沟老井出发。这项仪式叫龙取水。到了井边先焚香祭拜,恭请天上真龙下凡附体,保佑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灾无祸,然后属龙的男子从老井中挑上一担水,带领着巨龙开始往村东的泊池边走。在黑魆魆的夜色中,一条火龙在乡间的道路上逶迤游动,远远望去如真龙下凡。到了泊池边上,属龙的人将取到的水倒入泊池中,然后点燃鞭炮,祝贺龙取水圆满成功。

从此以后,这条龙便有了灵性,村民们丝毫不敢对它不敬。

当夜要举行盛大的游街活动,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锵咚锵,伴随着激烈的锣鼓声,龙灯穿行在村子的大街小巷,接受乡亲们对它的膜拜,耍龙灯的汉子们可以得到些烟酒、水果款待。巡游结束后,老龙又回到圐圙中,此时貌似累了的老龙以头为中心盘成一盘,龙头高昂,左右晃动,双目炯炯,面部狰狞,八面威风。

在接下来的几天,方不临近到我村预约耍龙灯的村子不断,有的因排不上号还感到惋惜。乡亲们认为让龙灯在村子中耍一阵子可以消灾驱邪,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诸事顺利。

舞龙灯是有一定套路的。每到一个村子,首先要在激昂的锣鼓声中要打场子。在蜘蛛灯的指引下,巨龙绕着场子疾跑三圈,此时的龙尾左右摆动,逼迫挤在场子里的人往外站,以便留出足够大的场地。接下来就是表演龙翻身。龙翻身难度较大,只有训练有素的团队才能做到,头、身、尾要协调一致,一气呵成。巨龙在十几位汉子的手上,龙头上下翻滚,左腾右挪,时而高高跃起,仿佛要冲上云霄,时而疾速俯冲,好像要潜进大海。外行人自然看的是热闹,不断叫好喝彩,而内行人却能叫出各种套路名字,如“龙头穿花”“龙摆尾”“蛇蜕变”等。

最后巨龙好像累得气喘吁吁,小伙子们急速在场子中奔跑,一圈圈盘在场子中央,高昂硕大的龙头,两只鼓起的大眼东张西望,作为最后的亮相。

每表演一出,就得换人休息,特别是舞龙头的人最累,耍一场下来就是大汗淋漓。在每个村子表演结束后,都会得到好烟好酒、可口饭菜的款待。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老家的龙灯参加县里正月十五的文艺汇演,因围观龙灯的人太多,险些酿成踩踏事件。故乡的龙灯由此也给高平城里的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又快到过大年了,想和我去老家看龙灯吗?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