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文化解读】高平古八景之“鸠山暮雨”

来源:传统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2-06-21 【字体:

  高平古八景有金峰夜月 、丹水秋波、粮山积雪、鸠山暮雨、游仙晓钟、石室朝霞、横涧虹霓、羊头夕照。

  传说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而亡,炎帝带着子民们把女娃的尸体打捞上来,葬在了发鸠山上。女娃化身为精卫鸟,为了复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

  这里的西山就是指发鸠山。据说每日黄昏之后,站在发鸠山上,无论晴雨都能听见风雨之声,即使是月夜都会有这样的声音,传达着炎帝女儿“女娃”的遗恨。故谓之“鸠山暮雨”。

发鸠山

  关于“鸠山暮雨”的来源,也有其他的说法。

  第一种是伞盖村北部的风头山(玉女峰)的东边原来有一座千佛寺,一天寺内老和尚睡午觉时梦见外面下雨。醒来时问小和尚:“刚才下雨了吗?”小和尚答道:“今晌是晴天,未下雨,师父是在做梦吧?”因此始称“鸠山梦雨”,后来被文人墨客演绎为“鸠山暮雨”。

  第二种说法是伞盖村村北的风头山山腰有座鸠山大觉寺,庙宇一进两院,后院正殿供奉着七佛。寺东南有座三层高楼,登高望远可远望其西北的发鸠山脉全境。传说有居士在楼上睡觉时,突然被惊醒,听到外面有淅淅沥沥的下雨声,于是便披衣起床看个究竟,却见明月当空,满天星斗,窃以为是精卫鸟不知疲倦地沙沙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忙着衔来木石填东海的声音。因此有人说“鸠山暮雨”是在月夜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这和旧《高平县志》中“每入夕,常闻风雨声,虽月夜亦然”“至夕常闻风雨声,明月不辍”等描述相吻合。

明月当空

  第三种说法相比较于前两种,更加缠绵悱恻,令人心生感慨。说古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富家出身,娶妻梦雨,怎奈看破红尘,于是抛弃了妻子和女儿来到鸠山寺出家,其妻梦雨在家左等右等不见其归,便开始了漫漫寻夫路。梦雨一路打听,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个梨花飞雪的春天找到了鸠山大觉寺,但是这个书生以空门中无色为由,一直不理妻子,拒绝团圆。梦雨痴情,遂绝食饿死在寺中。此人安葬妻子后,幡然顿悟,于七日后圆寂,夫妇二人一起被葬在寺旁。此后,寺中僧人夜晚躺下后常常听见外面有沙沙的风雨之声,好像女子在低泣,又像夫妻在窃窃私语,可当他们起来查看时,依旧是月明山静。等到第二天早晨,唯独寺院和院中的千年牡丹是湿漉漉的,好像下过雨一样,遂称“鸠山梦雨”或者“鸠山暮雨”。

  金代诗人陈颢写过两首关于发鸠山的诗。一首描述了傍晚雨中发鸠山周围的田园景色:

鸠山薄暮雨凄凄

野水流云出小溪

欲识山中民乐事

东皋南亩足耕犁

  另一首则描写精卫鸟的落寞悲凉,让人百感交集,心生怜悯:

堙海无能怨未休

每因风雨泪交流

晚云拥树归飞急

化作鸠山一段愁

  从《山海经》中记载的发鸠山与精卫填海,到近年来,仙翁山附近发现了2.5亿年前树化石群,这些无不体现了发鸠山的古老,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巨变。古老的上党盆地曾经是大泽大湖,是精卫鸟发誓要填平的“东海”,现已变为“桑田”,女娃的宏愿也已经实现。

如今桑田

  “鸠山暮雨”的这一番景色,还有没有人有耐心、有趣味去倾听、去感受、去欣赏?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