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文化解读】高平古八景之“大粮积雪”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7-22 【字体:

  高平古八景中与我国古代名山密切相关的有三处,一是“鸠山暮雨”,二是“羊头夕照”,三是“大粮积雪”。“高平八景”之说具体形成的时间虽然难以判定,但大粮山的出名一定要比“大粮积雪”入选“高平八景”早得多,也可以这样说,“大粮积雪”入选“高平八景”是历史的必然。长平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最初了解“高平”这个地名,往往是从关注我国古代这场著名的围歼战开始的。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交战涉及的山岭、河谷、关隘、村庄遍布丹河两岸,而地处高平市米山镇的大粮山是最具标志性和代表性的,它既是长平古战场的腹地又是廉颇幕府所在地,历来被当地民间称之为“大粮山古战场”。两千多年来,长平之战的悲壮和惨烈像滔滔不绝的丹河之水,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记忆,在长平之战相持期间被昏聩的赵孝成王撤换的老将廉颇,也成为人们亘古咏叹和缅怀的对象,大粮山和廉颇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也可以说,是廉颇成就了大粮山的名气。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在他指挥长平之战期间,凭借他的老成和睿智,与强秦虎狼之师隔丹河对峙长达两年多,大粮山上的廉颇祠、廉颇冢,以及山下的廉颇屯、营房岭、廉颇道,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怀古或者凭吊诗文的主题,这座海拔仅千米的普通小山俨然成为了高平百姓心中的一座圣山,它的主神便是战国名将廉颇。

  战争是残酷的,四十万赵卒汩汩淌流的鲜血染红了丹河之水,浸淫了丹川之土,漫山遍野的枯骨曾让任潞州别驾的唐明皇萌动恻隐之心,他命人聚颅成丘,立庙祀之。这让人们更加想念因谗言被无辜革职的老将,于是乎,人们便决定在大粮山为廉颇老将军立庙供千秋万代瞻仰。

  《创修大粮山碑记》中记载:“嘉靖时,有乡民张子仙等众,谋生于河南罗山县,司训先生宁公,讳学,字孔儒,协意欲立神宇。遂创建玄天上帝神宇,以为乡民之所奉祀焉。乃纠众镇人民,各施树木、瓦石、物料作创。立殿三楹、两斜殿,树东西殿各五楹,与夫危楼、垣墙、门路,周围既备。”

  来自民间的说法与之大致相同。据说,明代米山村人张子仙的祖上在战国时代曾跟随廉颇将军南征北战,并多次受廉颇恩惠。长平之战时,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廉颇被迫回邯郸后,张子仙的祖上悲愤不已也随廉颇回了邯郸。十几年后,听说这位老英雄在楚国寿春郁郁而终,他对廉颇更加怀念,一直想为廉颇修个庙立个牌位拜祭,但心愿至死未遂,所幸的是他的遗愿一直被子孙后代牢记。张子仙在河南罗山经商发财后便决定为廉颇将军修庙,但他的朋友们却认为应该在大粮山修真武庙,后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九十岁老者作出决断,在大粮山修真武庙,正殿供奉真武,偏殿供奉廉颇,庙前修三百六十五级台阶,象征着一年中每天不忘廉颇将军,庙门上方则悬挂颂扬廉颇的“赵将遗风”的牌匾。在张子仙的带领下,周边七个村齐心合力在米山大粮山顶修了庙,此庙在民间俗称廉颇庙,而正殿供奉的真武大帝却被冷落了。再往后,米山周边民间百姓只知道大粮山有廉颇庙,而鲜有人知道是真武庙了。也有人说,汉宣帝时,在大粮山曾创修廉颇祠,但不知其根据为何。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山,因名。”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米山,在县东一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处。”明代嘉靖元年(1522)《创建大粮山碑记》云:“命将白起与赵争衡,屯兵于此,积粮于山。因之得名为大粮山焉。”在这些记载中,都用了“积粮”字眼。为抗击秦军,廉颇曾在米山村西的营房岭驻扎重兵,凭借丹河防线,屡次挫败秦军的进攻。营房岭背后的大粮山则是赵军的军需重地,因为存有大量的粮食,而得名“大粮山”。那么,长平之战前此山叫什么名字呢?

  相传,在商代时,现在的米山镇一带曾是商王室同族商盖的封国,即古盖国的中心。后来因周灭商,米山遂又成了周太辛甲的封国。春秋时期,赤狄族的一个部落首领翟辰米率一支人马由潞州南下,灭掉了辛甲的封国,建立了辰米国,又称米子国,米子国中的山即为”米山”。

  民间传说的廉颇以沙代粮蒙骗秦军的故事是这样的。为抵御秦军,廉颇在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排兵布阵,挖沟筑寨,严防死守。有一天,廉颇到大粮山上观察敌情,发现此山西部半腰,地势十分平缓,而东边山坡下,到处是成片金黄沙子。望着这状如当地小米般的细黄沙,联想到眼前缺粮,怕秦军知道后不利,廉颇忽然生出一条妙计,于是他便命士卒在西山坡上用芦席和牛皮围成大片大片的粮仓。粮仓建成后,他不仅把将士吃的口粮,拉入仓内,还将东山坡的黄沙,也往仓库里装。这样一来,大粮山可就热闹起来了。每天有浩浩荡荡的车辆往山上运粮,也有不少马车往韩王山那边运粮,有真粮食也有黄沙,外人难以辨别。兵卒们不解地问老将军为何如此,他风趣地说:“兵不厌诈么!别看你们运沙的人辛苦些,它和冲锋陷阵的作用比并不小啊!”

  果然不出所料,驻守在西山的秦军望见大粮山上成片的粮仓,又见赵军运粮的人马不断,大为震惊。俗话说,军中有粮,人心不慌。这不仅表示赵军粮食充足,有长期坚守的打算,也给缺粮的秦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直到赵括兵败后,白起派人来搬粮食,才发现剩下的是一仓仓黄沙,就连白起也十分佩服廉颇计谋的高妙。

  这个故事虽在高平广为流传,但很可能是百姓为褒奖廉颇将军智勇双全编造的故事。真实的“以沙代粮”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被刘宋大将檀道济使用过。

  高平西部的空仓岭也有类似的传说。传说廉颇在大粮山屯粮的消息传开后,秦帅王龁慌了手脚,兵卒军心涣散,王龁不知怎样消除军中的惶恐,实在想不出什么高招,百般焦急之时,也只能依样画葫芦,在老马岭的显眼处,用芦席搭起了一大片空粮仓。粮仓修好后却没有粮食可装,他不得已只好在粮仓四周派兵把守,不让人们靠近,且虚张声势,到处宣扬粮仓装满了粮食,以便稳定军心,好与大粮山的赵军相对抗。谁知天公不作美,一天大风骤起,击破了王龁的谎言。狂风把空虚的粮仓吹得东倒西歪,漫山遍野的芦席七零八落,一片狼藉,就是不见粮食的影子。王龁弄巧成拙,秦军兵卒弄清真相后,士气低落,而远在大粮山的赵军望着老马岭被风吹倒的空粮仓哈哈大笑。“空仓岭”的名字就从此流传下来。巧的是“空仓晚照”也入选沁水古八景,可见长平之战对当地文化影响之巨大。

  大粮山峰奇谷幽,山顶浑圆,景色秀丽,在大雪纷飞的冬日,银装素裹,山林寂然,从丹河平川或七佛山、金峰山、游仙山远远望去,山顶白雪皑皑,尤为壮观。洁白的山林好像为四十万冤魂披上了孝衫,也好似长平古战场上一座巨大的白色坟冢,里面收纳了屈死他乡的赵卒亡灵。明代著名诗人李雪山曾在《咏米山》诗中写道:“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

  人们对“大粮积雪”的解读有以下三种:其一,每到冬季下雪以后,大雪覆盖了大粮山,而且山上的积雪一般要到第二年春天才化,远远看上去景象十分壮观。其二,民国初年申筵老先生撰写的《高平县米山镇重修大粮山米尖寺缘簿序》记载:“寺前有廉将军冢,龙蟠虎踞,围约千尺。程孝子梯直插云表,寺后积雪不消,八景之中为高平第一。”这两种说法和清顺治《高平县志》中记载的相似:“大粮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米于此,又名米山,中多玄谷,雪积春深不化”。其三,据说旧时大粮山的真武庙顶部全是用白色琉璃瓦铺盖,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亮,发出一片刺眼的白光,如同皑皑白雪覆盖山顶。

  其实,除却大粮山悠久厚重的历史,也别过分去解读“大粮积雪”这一美景。泽州古八景中有晋普山的“松岭积雪”,沁水八景中有“鹿台积雪”,沁州古八景中有“牛山积雪”,沁源古八景中有“绵山积雪”等等。可见各地八景的选择也会兼顾四季,忽略了冬天晶莹剔透,碎琼乱玉的洁白世界会给人们留下些许遗憾。金元时期诗人陈颢诗云:“大粮山头雪成堆,赵壁秦城迹已埋。犹喜丰年应有兆,阳春一曲为谁裁。”

  高平大粮山现已成为著名的3A级景区,它以独特的古军事文化、壮观的仿古祠庙建筑群落、琳琅满目的铭文碑刻、气派恢宏的文化广场、古朴悠久的历史遗迹和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游人前来观光。如果你有雅兴,不妨在一个雪后的日子去亲身体会一下“大粮积雪”的美景。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