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舞
心慈者,寿也。我的故乡在山西省高平市三甲镇长寿村,这个位于炎帝故里的村庄,不仅因村名享誉十里八村,也曾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九莲灯,而驰誉长平大地。如今的长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之村。更因其村容村貌、民风公德之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变迁之舞。
村名为何叫“长寿”?听父辈们讲,相传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老人曾到过我们村,村人为纪念他,故取名“长寿”。还有一种说法,古时村里有个贞洁烈女,上敬公婆下育儿女,长期吃苦受累无怨无悔,后人为敬其美德,“长受”取其谐名“长寿”。
长寿的九莲灯还因其舞姿优美,舞者容貌俊俏而在乡间盛名。每年乡里元宵节耍乐比赛,我们村九莲灯都稳拿第一。那时的三甲乡如今是三甲镇。九莲灯是流传在高平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清朝便已在民间盛行,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犹记得,那时每到年末,位于村中心的大队院里,那几间空闲的屋子便挤满了人,村里姑娘们在里面排练九莲灯。大队在村中间,当时的大队便是如今的村委。我们村在乡里算得上大村,离乡里只有两里路,离高平城也只有十里路程,土地总面积一千多亩。
记事起,村里的年轻小伙子,不会和别的村庄那样,担心因为村小找不上媳妇。村共分三个街区,有东街、南街和西街。其间东街史姓最多,南街杜姓最多,西街暴姓最多。史姓人精明、杜姓人能干、暴姓人侠义。村里以这三大姓居多,这三大姓的人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村大队院中,有个特别壮观的大戏台,那时上党梆子张爱珍的剧团,经常来我们村唱戏,戏台周围有两排简易的平房。年末适逢寒假,我们这些孩子,每天像出笼的小鸟一样疯玩。最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是观看小姑她们排练九莲灯。小姑在家排行最小,母亲嫁过来时,小姑才十三岁,小姑长相俊美,和我最亲。到大队,我要跑过一段坑坑洼洼的土路,还要拐个90度的大弯,再途经一个大碾石盘,再上个小陡坡,才能跑到大队院。
排练的小平房里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我都挤不进去,好不容易挤到人群最里层,才能见到正在排练的小姑。小姑是舞九莲灯的一员,同舞的还有和小姑年龄相仿的九位姑娘。排练的十个姑娘正值妙龄,容貌靓丽,人人手里拿着两个玉米棒当做九莲灯道具。负责排练的是个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她年轻时也舞过九莲灯。她们在屋里排练,我们在旁边看着热闹,不时地嬉戏打闹,就这样热热闹闹的一直排练到大年。
大年过后,姑娘们手里便有了真正的九莲灯,一手捧一个。九莲灯色彩纷呈,花式繁多,梅花、菊花、桃花争奇斗艳,花灯底部形状却相同。舞灯人握着的是一根圆圆长长的木棍,灯盘四四方方口大肚小,灯盘外写着“梅花”“四季平安”等字,灯中放着一根蜡烛,晚上才会点亮。
站在最前面领灯的是两个个子高、容貌也最出众的姑娘,她们手里提着一盏红灯笼,负责领队、走场。舞九莲灯的队伍庞大,最前边是锣鼓队,都是村里懂乐器的中老年男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敲鼓的大爷,有些跛脚,前边有个小年青专门负责背大鼓,他在后面敲得地动山摇,特别有气势。中间是舞灯的十个姑娘,后面则跟着一群负责搞后勤的村人。这群人除了去乡里参加比赛以外,还要在村里不同的场地舞九莲灯。
我家旁边有个大麦场,是舞灯的好地方。夜幕时分,锣鼓响起,红红的蜡烛点上,照亮了姑娘们俊俏的面庞,她们在锣鼓喧天中,先走场地,伴着鼓乐走出一个大圈,观众退在圆圈以外,这时舞蹈才真正开始。她们随着音乐舞出各种形状,或圆或方。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歌曲《南泥湾》响起时,姑娘们一边唱着“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边舞蹈。花灯从我身边呼啸而过,我能闻到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青春气息,像朵朵盛开的九莲灯一样,馨香甜美。舞毕,村上那位高个大爷,会在场地中间说一段快板,总之是希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平安幸福!那时过年,看九莲灯成了村人最开心的事情。
如今我已人至中年,离开故乡也有十来年的时间。每年过节,村中那些红红火火的场面总是难以忘记。今年回乡想再重找当年的记忆,却被村中的一幕幕场景所震撼。
只见一条条崭新平整的水泥路,直达家家户户大门口。整齐划一的农家小洋楼,在村中一座座拔地而起。房屋、道路规划整齐,区域分明。以前那些坑坑洼洼的小土路不见了踪影,如今村里、村外四通八达。中央美院在村中绘制巨型墙画,更添美丽村韵。
村中新产业不断,农业合作社、大型养殖、水泥厂、塑钢厂等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村上的孩子们一如既往地学习成绩好,考上清华、双一流大学的孩子们,一年比一年多,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村庄,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外村人笑称,长寿村的水土好。
村里和父母一般年纪的大爷大妈们,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跳起了排舞。还有那像初升的太阳一般,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舞“长龙”,逗“火狮”,不管男女老少,都汇入欢乐的海洋,乡亲们笑称每天都在过节。我豁然开朗,这难道不是新时代新长寿的九莲灯?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庄,不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吗?
遥想当年,在那个物质、精神都很匮乏的年代,唯有姑娘们舞起的九莲灯,给忙碌一年的村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如今新时代的春风,吹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环境宜人、民风淳朴、爱老孝老之风浓厚,长寿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长寿”之村。古时那位贞洁烈女敬老爱老之美德,在村人的血液里代代传承,村上仅90岁以上的老人,便有5、6位,且腿脚灵便,耳聪目明。我想银发飘飘的彭祖老人如果再次光临村庄,定会沉醉不知归路。(史慧清)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