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金代戏台 文化印记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10-09 【字体: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

  如果你问土生土长的寺庄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那一定是被父亲扛在肩头赶着去村里看戏的那一刻。可以这样说,没听这一场大戏,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感就没有完成;没在戏台上爬上爬下,寺庄人的童年就不算完整。

  当我们走进三晋大地,可以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庙宇还是祠堂、会馆,凡是有戏台的建筑群中,戏台,一定是这其中最华丽的建筑。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如今依旧散落着元明清时期的古戏台约有3000座,其中现存时代最早、木构特征及纪年最确切的神庙戏台——高平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戏台,且听这八百年梨园朔春秋。

  二郎庙戏台坐北朝南,位于二郎庙中轴线最南端倒座位置,建在1.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一间,平面为正方形,台基略呈长方形,外观较为简洁,为金代常见的须弥座式。戏台南墙与建筑群南墙相接,与左右廊建筑倚靠在一起。屋顶为歇山,山花超前,而这种形制的屋顶无独有偶,在许多早期戏台建筑风格实例上都可以见到。

  正面台基的束腰石上刻有化生童子、莲花等图案,同样也刻有戏台的时间证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石板上留有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也就是公元1183年,距今已有840年历史。右上方还刻有“博士如皋”的字样。

  戏台三面用厚墙进行围合,可以聚拢演员声音,并且使声音集中向台口方向进行反射,这样观众不仅能完整听到演员的直达声,还能接收到反射声,此时的戏台又起到扩音器的效果。

  更让人叫绝的是戏台的木结构。台身立四柱,四角立柱均为粗硕的圆形木柱,至今仍然笔直坚固,下施圆柱形砂石柱础,础径随同木柱一般,木柱收分、侧角甚是明显,具有宋金建筑的雄浑大气。屋顶举折平缓,翻修过的琉璃脊兽甚是美观。戏台外观简洁洗练,阑额之上斗栱硕大,翼角高翘,其内部结构精简无柱,昂尾与角梁尾栱头承托屋架,非常有力量感,呈现出自信优美的建筑气质。处处体现出金代时期的建筑特征。不同寻常的是,二郎庙戏台将建筑的“山面”作为正面示人。山面,是屋顶轮廓呈现人字形立面的那一侧,一般为建筑的侧立面,但此戏台将山面作为正立面处理,可能暗含着视线聚焦的设计理念。

  从勾栏瓦舍到戏楼会馆,古代戏台被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见证着中国戏曲历史的发展轨迹。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也为研究我国的戏剧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戏曲发展与古戏台建设相伴为生、互为见证。高平市是上党梆子之乡,上党梆子五朵梅花奖得主悉数扎根于此。这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戏台,见证了上党梆子源远流长,也传达着人们有声有色的喜怒哀乐。它们犹如散落在角落里的镜片,折射着中国传统戏曲的风貌,诉说着梨园乐舞春秋的盛景。(崔卓颖)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