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名筵 长平宴席
自古高平有一地道的名吃,人人爱吃,吃得津津有味,它就是晋菜中一道独特的传统饮食佳作“长平宴席”,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为晋东南人舌尖上的美食。
美酒佳肴源于喜庆丧俗
长平宴席,因李隆基巡祭长平,宴请父老而得名。古有天子“太牢”,祭肉为牛猪羊;诸侯“少牢”,祭肉为猪羊;大夫“特豕”,祭肉为猪,粢盛六谷于礼器中祭祀。天子祭祀,要求亲耕供给,并不是讹来之物。祭品由参与者分食,俗称“打牙祭”。长平宴席,既不是“太牢”,也不是“少牢”,还不是“特豕”级别,而是士庶民盈绝配,祭肉猪、鸡、鱿鱼“三牲”,为一种尊祖谢恩之礼祭。
追溯其历史,可能新石器时期已有之,普遍认为源于神农炎帝和长平之战。
长平宴席,由十碗、八盘、六碟系列组成。十碗为君臣主将,文化气氛浓郁,寓意十全十美。以汤食为主,基本没有干货。汤易生津,味道在汤,香在裹核。汤汤水水,道道溢香,又称“水席”。如核桃肉、小酥肉、红烧肉、水白肉、鸡丝芥末汤、鱿鱼汤、天鹅蛋、黍米饭、扁豆汤、肠子汤。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八道凉菜、热菜、主食等,皆属于附加菜肴。
长平宴席至少分三个等级。如“88席”“86席”“84席”等。“88席”,8大8小,先上8道菜,4荤4素。再分1大1小依次上席,算上凉菜3乘8,共有24道菜肴。“86席”,8大4小,先上8道菜,4荤4素。先上8大碗,后上6小碗,共有22道菜肴。“84席”也有20道菜。加上主食副食蛋糕点心、蒸馍、油馍、面食、切花水果等,不得了,一桌接近30种美味佳肴。山珍海味,营养均衡,老少皆宜。“烧豆腐白起肉”虽未入列大碗主祭品,但也是宴席上盘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清末,伯方举人郜克扬在《郜氏杂记》记录“高平四四席”配方中有“鲍鱼”,可见高平人幸福指数。难怪《荀子·议兵》:“韩之上地(党),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
高平为礼仪之邦的重要发祥地,尊贵吃法,莫过于娶亲老岳父待女婿,吃一领二“支鼓酒席”,和次日女方舅伯级亲人到男方家会亲家,吃“回敬席”(答谢席),这两场酒席是一生中最高配的酒席。女婿和亲家入席前,先吃一小碗“压席寿面”。“支鼓酒席”是新郎在女方家受到高级别的接待,八仙桌子摆在正堂中央,仅放一桌,专门留出两人的空位,不能坐满,只坐六人。新郎与小客坐上手,舅伯之类的长辈亲戚两边陪同。一领二酒席,是新郎一次吃两桌酒席,酒席上得很慢,鼓乐伴奏,热闹非凡。支鼓催妆乐、剪睸鼓,新娘整妆好后,鼓乐提速,催促新娘上轿离娘。庖厨上最后一道菜,叫“肠子汤”,祝福新郎与大红花轿上的新娘扬长而去,表达岳父岳母许配新郎,把心肝五脏、心头肉都掏出来了,牵肠挂肚,寓意深长,这就是高平人无言践行的高超智慧与厨艺。也有将丸子汤,放在最后一碗的,告诫新郎,喜宴结束。若新郎酒足饭饱,不离宴席,厨师会自动加上一道鸡蛋汤,利令谢席,俗称“滚蛋汤”。
丧俗祭礼,亲属为老者订做上贡酒席,叫“贡菜”。临别时,所有亲人要在村里显著位置,送上最后一程,哀乐悠扬,酹酒跪吃“路席”。总而言之,宴席丰富多彩,真善美在点点滴滴的十全十美大碗中化为无言的民俗。
玄宗酾酒御祀长平宴席
谁是长平宴席的发明者和传承人?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问题,只有无尽的甘甜与思索。美酒,起于夏禹,由仪狄发明了酿酒技术。《战国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杜康被尊奉为“酒圣”,酿酒始祖。《周礼》:“铺陈曰筵,籍之曰席。”商朝早已盛行而规范。中华厨祖始于商朝名相伊尹,名挚,字尹,为山西泽州人。《泽州府志》:“伊尹空桑,在郡北伊侯山。俗传伊尹所生之所。”
春秋又出了一个庖厨,叫狄牙,也称易牙,被称为中国首位运用调和之法烹饪的厨师,被后世尊为餐饮祖师爷。狄姓为赤狄、白狄之族,皆源于神农氏炎帝之后。据《清华简》记载,赤狄王为“留吁氏”,春秋时狄人的一支,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赤狄留吁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屯留、长治、长子、高平一带。
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之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唐代名相狄仁杰,系太原狄村人。十大碗是不是伊尹、狄牙发明的,我们不得而知。
《旧唐书》记载,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正月丁卯,李隆基巡幸长平,命三藏高僧设水陆道场,七天七夜,超度被坑赵卒亡魂,并把杨谷改名为“省冤谷”。后幸潞州,宴人老,曲赦大辟罪已下,给复五年,别改其旧居宅为“飞龙宫”。北宋《唐会要》:“上宿高平,召高平令,乡之三老,与左右曰,朕三月关困厄,历凶险,上天重佑,终践帝祚,实赖景龙时经此地也,朕无时莫或忘之。翌晨,临省冤谷,设香案,陈七果,酾御酒祀之。申时,返城颁圣命,赐粟帛,宴父老,免徭役,放还征募。”《唐宫秘史》记载:“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诏令高平令建骷髅庙,以祭被坑杀四十万赵卒。”伯方“省方馆”院内存有《永奏钧天》《汉祀太牢》等宋金石刻图案,可以看到用八音会为天子演奏,唐玄宗以“太牢”祭祀,宴请父老,故名“长平宴席”。
在上世纪80年代,酒席仍是农村赶代号庖厨人手中绝活。包办酒席厨具、桌椅板凳全靠借租,食材自购。一家喜宴,全村吃请,百桌不为过,宴请三天。酒席的概念,与饭店零星做一碗肠子汤、鸡丝芥末汤之类还是有区别的。一次能上十大碗者,只有农村才能做到,端上城市饭店餐桌不过30年。“十大碗”1992年尚未被列入《高平县志》名吃范围,2009年才被编入《高平市志》,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俊杰)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