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羊头山
根在羊头山
郜文贤
一
羊头山,亦称首阳山,在高平市区东北17公里处的神农镇境内,它连绵起伏,苍翠挺拔,气势磅礴,巍然耸立在太行山脉的群峰之中。羊头山是一座名山,它山上的一切,好像都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
到羊头山,从市区出发有旅游专线可直达山脚下。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碧水——玄青湖,湖水悠悠,波光粼粼,青山倒映在湖中,犹如仙女在梳妆打扮。步迎宾大道可直通神农祭祀广场。广场上塑有12根二十四节气图腾和一尊高大挺拔的神农炎帝雕像,塑像牛首人身,伟岸如山,极具魅力。
有人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命名,我却意会到这样命名决非凭空无因。羊头山有东西两座山峰都是那样秀拔葱翠,势凌霄汉,像一双孪生兄弟牵连着,又极像甲骨文“羊”字的形状引人遐想。
《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
北齐天宝二年(公元551年)碑文载:“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地称唐公,山号羊头”。
明太祖八世孙、律学家、历学家朱载堉在《羊头山新记》这样描述:
羊头山在今山西之南境,泽潞二郡交界,高平、长子、长治三邑之间。自山正南稍西去高平三十五里,西北去长子五十六里,东北去长治八十里……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也。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其巅有石,状若羊头,觑向东南,高阔皆六尺,长八尺余。山以此石得名焉。
二
晨曦中白雾茫茫,山峦重叠如波浪般起伏变化,朝阳照进来,阳光如线,一缕一缕,为峰峦披上霞光染红的雾纱,让初醒朦胧的姿态舒展开来。待雾散尽,山体裸露,突起的岩石如肌肤似筋络,透过绿色的外披,给人一种强烈的诱惑。傍晚,落日余晖更像胭脂,抹红了天际,抹红了山巅,抹红了巍巍双塔和羊头石造像碑。“日夕诸山俱暝,此峰返照犹光。”此即古代高平八景之一“羊头夕照”也!有诗云:
一
羊头山高落日斜,余光低照野人家。
巡行不畏前程晚,犹纵青聪步月华。
二
古木肃疏噪暮鸦,山村暝色入人家。
羊峰耸上青霄里,尚有残阳映晚霞。
暮色沉沉中白雾蔓延升腾,层层拥抱着四面环山的风景,它始终被大自然在精心装扮着、修饰着,虽历经千万年却永远年轻、雄险、俊美、超脱。倘若置身其中,顿感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三
拾级而上,半山腰的“神农庙”西侧深隐着一线石磴小径,蜿蜒曲折,把游客引上深山。松柏苍翠、绿树掩映中不时有巨石出现,上面凿洞雕像,40余洞佛窟石刻,造型独特,巍巍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国保——“羊头山石窟群”。体态端庄,典雅高贵的佛像为北魏孝文皇帝从大同迁都到洛阳后的杰作。实为雕刻艺术品中的瑰宝、如珍珠般散落在山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石窟中有一佛龛洞旁刻着神农牛首人身,手持耒耜的浮雕图案,刻绘了神农始创耒耜在农耕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史实。这也是神农炎帝对农业生产的一大贡献。不远处的西峰顶上有古建筑基址,石砌围墙、步道等遗迹尚存。这就是唐武则天天授二年碑文中所记载的,“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的华夏第一皇城——神农城。经考证认定后有专家著述,神农城是远古的壮举,是华夏民族崛起的摇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常言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田。在山巅神农城下的半山腰有井,谓神农泉,可饮可灌;泉旁有田,称五谷畦(又名井子坪),可耕可种;是神农炎帝制耒耜、教稼穑、种秬黍、得嘉禾之所。田不大,名远扬。它的出现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是华夏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后魏《风土记》云:
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上有古城遗址。神农井:古城下六十步有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所谓神农井是也。五谷畦:神农泉下地名井子坪,有田可耕,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如今神农井依然存在,井子坪尚可耕种。流泉在抚琴弄弦,淙淙有声;百鸟在飞翔盘旋,登枝欢唱。喜鹊“喳喳”,麻雀“叽叽”,山鸟“啁啾”此起彼伏,悦耳动听,令人陶醉。最有趣的是黄喙、赤脸、乌脖、羽毛丰满闪亮、尾羽美丽长长的石鸡,悠然地在山坡觅食,不时发出“咯—咕!咯—咕!”的叫声;衍生出一句:“石鸡上南坡——咯(各)咕(顾)咯(各)”的歇后语,耐人寻味。
西峰顶建有一座五间祠堂,内塑神农、后妃及太子像,谓之神农祠,俗称神农上庙、高庙;红墙灰瓦,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与东峰古石塔遥遥相望。它横跨两县交界处,下雨时自古就有“前檐滴高平,后檐滴长子”之说。顺治《高平县志》记载:“羊头山神农庙曰上庙,为神农尝五谷之处”。碑文记载“环山居民岁时祭祀”香火旺盛,历代不绝。至今每年头伏天到此祭拜的人成群结队,绵绵不断。这里是最早祭祀神农的地方。
千百年来,历代州县官府为顺应民心方便祭拜,又在山脚下的神农镇下台村建了炎帝中庙,在县城东关建了炎帝下庙。还有数不清的神农庙散落乡间。这种上中下排列有序,逐步形成的每年正月初一、四月初八、七月十五等节日祭祀神农炎帝的传统习俗,恐怕在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司南川撰《炎帝庙重修碑记》载:“邑之羊头山,帝陵在焉,东关下庙,岁有常祭,邑令职之,典之钜也。”
四
是啊!羊头山是一座以羊图腾命名的山峰,这是远古祖先对羊崇拜的一种精神寄托。那尊历经千年风雨状若羊头的石雕艺术,在晨迎曙光,暮送晚霞中度过了几十个世纪。
为何羊能受到先人的如此崇拜呢?羊有温驯善良的个性,也有善攀援,不择地而居,不挑草而食的可爱,又有倔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它献给我们的是甘甜的乳汁,御寒的毛皮,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的食物。它们的生存力极强,初春在荒野枯草中觅食,隆冬在寒窑草棚里抱团取暖。更为可贵的是它有跪乳之恩的灵性。这种由崇拜到精神追寻,显示了炎帝崇善尚德的精神追求和无所谓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强决心和勇气。
微风中,似乎听到了羊的咩!咩!叫声在山谷间回荡。
有意思的是山南麓的高平人管“我”叫“咩”,山之北的长子人称“我”叫“呃”(即“屙”的谐音)。据说,这一有趣的方言与山巅“羊头石”有关联。因羊头朝南羊尾朝北所致,故有“吃高平屙长子”之说。由此而来,长子土地肥沃,粮食年年丰收;高平土壤贫瘠,粮食年年歉收,时常青黄不接。这就引出了一则《黑师傅扭转羊头石的传说》流传至今。一句独特的方言,包含着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人民对神农炎帝的缅怀追思之情。
五
羊头山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精卫填海”的寓言故事,“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炎帝养蚕”“黍度为尺”“仓颉造字”“疙瘩老爷救众生”等众多古老传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据传,羊头山与唐明皇李隆基登基称帝也有历史渊源。据明弘治八年《长子县志》载:按南宋《玉海》,唐玄宗别驾潞州时,景龙二年有童谣云:“羊头山北作朝堂。”次年果然应验了。
如今的羊头山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诸多名家学者到此寻根祭祖,吟诗作赋来歌颂它。周笃文《羊头山谒神农陵庙》:
久矣神农事惚荒,何期圣迹此中藏。千禾百草尝都遍,换得生民粮食香。发鸠山上思精卫,换马村前谒帝陵。妇女丹诚动天地,至今华夏仰威灵。
蔡淑萍《羊头山谒“炎帝庙”》:
遗踪杳渺觅神农,禾黍清芬畅晚风。衣叶戴荆持束穗,青峰古庙夕阳红。
羊头山是一座千古圣山,是中华文化根脉之源。神农炎帝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丰厚滋养和动力源泉,是华夏民族5000多年以来第一位创世立业的帝王。他的功绩如羊头山上的曙光,辉映大地,照耀千秋!
神秘羊头山,等尔来寻根;神奇炎帝乡,等君来拜祖。
(全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征文)
作者简介:郜文贤,男,中共党员,山西高平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文集《乡风情韵》(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守望乡梓》《乡风絮语》,有诗歌、散文发表于《小康》《漳河水》《漳河文学》《太行文学》《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太行日报》等报刊杂志,有作品获奖。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