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在高平(2016—2025)| 文物保护与传承: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生活温度!
“尊神农炎帝、怀长平之战、赏宋元古建、听上党梆子”。我们高平有“四张文化脸谱”,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建博物馆”,这话真不是吹的。铁佛寺的彩塑、开化寺的壁画、定林寺的斗拱、姬氏民居的砖雕……1574处文物星罗棋布,高平9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着22处国保、22处省保,可以说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数量、密度、品质(国保古建数)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古建第一县”。
在引以为傲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烦恼,要守护好这千年瑰宝谈何容易?自然侵蚀、岁月损耗、人为损坏……这些都使得文物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斌说:“守护者队伍老龄化、兼职化,待遇不高,专业性不足,难以支撑起日益繁重和精细的保护任务。”
开化寺文保员姬学工说:“那时的守护,更像是凭着一腔热忱的‘兼职’,责任不明晰,力量也分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文物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投入专项资金精准发力,通过市场化运作汇聚多方力量,对良户、苏庄、釜山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中的密集古建及红色革命遗址开展大规模修缮。如今,国保修缮率已达95.5%,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整体修缮率达75%,“三普”以来文物消失率仅占1.9%。与此同时,文保人员待遇显著提升,从兼职变专职,月薪提升至2000元,队伍平均年龄降至50岁以下。全市1574处不可移动文物全部明确安全直接责任人和管理人,从市到乡再到村,每一处古建、每一件文物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米山镇定林寺文保员庞文君说:“现在责任清单清清楚楚,每天检查屋顶有没有漏雨、墙体有没有裂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踏实!”
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斌说:“为让这些承载千年文脉的瑰宝实现长效保护、代代相传,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153’文物平安工程,精心构建起全方位覆盖、多层次联动、立体化防护的文物安全体系。‘安全网’越织越密,让每一处历史遗存都能在岁月流转中得到妥帖守护。”
市文物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梁丑仁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平的文物保护工作,全国像咱们高平这样能拥有这么多老祖宗留下的古建瑰宝的地方,实在不多,这些都是先人传下来的宝贝,是咱高平的根与魂,我们要把这些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更要在安全的前提下用活用好,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铁佛寺,从“养在深闺无人知”到现在的“全网爆火”,从一度封闭管理到如今有序开放的转变,背后正是“153”文物平安工程的强大支撑。寺内,文保员手持专业巡检仪实时记录彩塑状态和细微损耗;寺外,线上预约系统科学限流、公交专线直达景区、免费讲解分时段引导。在保障文物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亲身感受二十四诸天造像的独特魅力。
山东游客赵翔宇说:“看到我们的铁佛维护得这么好,大家有序地参观,我觉得更加增加了文物的珍贵感。”
国保铁佛寺“从闭到开”,在保护中开放、在守护中传承的生动案例,让我市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上有了充足的底气和信心,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将22处国保单位全部免费开放,同时规划了6条旅游精品路线和4条古建研学路线,到高平游古建已经成为了高平文旅的一张名片。
市文物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梁丑仁说:“保护从来不是把文物‘锁起来’,而是要让它们在与人的对话中焕发新生,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流淌起来。我们有底气打开文物的‘大门’,更有底气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文物守护滋养着文明的根脉,而文明实践则让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的活力。在“文明集市”志愿服务活动现场,理论宣讲老师以通俗的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现场文艺表演精彩纷呈,互动有奖环节点燃群众热情,为文明集市增添了不少欢乐与激情。现场设置了40余个志愿服务摊位,为往来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义诊义剪、非遗文创、农产品推介等多种服务项目。
志愿者庞雨说:“我们的黄芩茶源于高平,我们也愿意回馈高平。很高兴和大家一同参与文明高平建设,为高平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云慈善志愿者成晓爱说:“清云慈善成立八年了,我也参加两年了,我和团队的志愿者一直在践行着我们的诺言,传递着我们的爱。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慈善事业,把文明传递下去。”
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深入人心,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活动鼓舞人心,贴民心、扬正气的志愿服务温暖人心……这些是我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真实写照。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我市的每一个角落,浸润着群众的生活。
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常舟说:“我们牵头抓总,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从阵地建设优化到服务质量提升,层层发力,用实打实的举措让活动聚人气、暖民心。就是要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温暖、收获知识、体会文明的力量,把高平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文明家园。”
文明实践犹如一粒种子扎根沃土,催生出满城新风,从“文明家庭”评选到“楼道微自治”,从“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到“积分超市”兑换美德,高平人用一个个具体行动让文明从“口号”变成“习惯”。
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室主任李向玲说:“我们会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让阵地更‘实’、活动更‘活’、服务更‘暖’,让群众参与有活力、生活有温度、心中有力量,努力把高平打造成‘人人践行文明、处处充盈新风’的幸福家园。”
没有对高平深沉的爱,就不会叩响高平文化的脉动,从四张名片到铁佛寺爆火,从深宅大院到文旅康养,在高平的故事里,既有历史馈赠的厚重底色,也有当代实践的鲜活亮色。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