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文明创建

在高平 “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1 【字体:

  栩栩如生、一绣千年的“高平绣活”,有腔有调、曲韵悠长的上党梆子,激情豪迈、余音绕梁的民间八音,还有潞绸织造技艺、剪纸技艺、木雕技艺……高平这座“抓一把泥土都能渗透出文明汁液”的小城,孕育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加强活化保护、创新传承,让数不尽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产业,绣出群众增收路

  原来我市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都是小作坊式生产,小而散。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我市的非遗项目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阵地。

  2009年,“高平绣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翠林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平绣活”为基础创办了凤林刺绣厂,带动传统手工艺走向产业化经营。赵翠林采用“订单式”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手把手”教学,培养出了一批“高平绣活”手艺人。

  “守着家学到了一门手艺,还能有点收入,很不错。”凤林刺绣厂学员赵晋霞说。

  “以后我还会继续推广‘订单式’培训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帮助更多农村妇女就业。”赵翠林通过凤林刺绣厂为家门口的父老乡亲绣出了一条“增收之路”。

  另外,省级非遗项目“黑陶”、市级非遗项目“金红运布鞋”“侯氏琉璃”都创办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其它省市级非遗项目如木雕根雕、戏剧盔头、剪纸、烙画葫芦等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展厅。传统手工艺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或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进行订单式生产,或进行市场化销售,带动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非遗+演出,添彩群众美好生活

  今年以来,一场场文艺走基层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景点、走进乡村,为群众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唢呐声声曲悠扬,八音和鸣震天响。2月23日晚,我市2024甲辰年元宵节八音会擂台赛在市炎帝文化苑激情开演,来自各乡镇(街道)的演奏队伍同台竞技,欢奏盛世八音,喜闹元宵佳节。

  “民间八音是咱们优秀的非遗文化,今天现场感受一下,真是酣畅淋漓,也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市民张红霞说道。

  6月18日下午,高平中专艺术系戏曲班的师生走进特校进行慰问演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高平中专戏曲班的老师和学生精心准备了上党梆子《八大锤》《红线盗盒》《大登殿》以及昆曲《偷桃》等多个经典戏曲选段,用宛转悠扬的唱腔、出神入化的表演技巧,展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赢得了现场学生的阵阵掌声。

  通过免费送戏下乡进村、特色文化演出进社区、进校园,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文化惠民品牌,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性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群众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非遗+创新,增添文化传承活力

  为持续推进省校、市校合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我市和复旦大学双方密切协商,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封面采用我市潞安府非遗潞绸技艺织造面料,将“复旦蓝”与非遗文化相融合,在美好寓意中尽显古籍装帧的美学魅力。

  “我们潞绸产品日常使用的蓝色是靛蓝色,而这一次复旦的通知书是更加清澈的复旦蓝,这样的色彩我们是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工人师傅们在实验室经过9次的色彩筛选,最终才呈现了这样的效果。”潞安府潞绸集团品牌部经理刘朵霞介绍说。

  创新与探索让非遗潞绸技艺有了更加灵动与新奇的表达。

  以潞绸作封、以文化为蕴,“高平潞绸”携手“复旦蓝”,共同绘就了传承与创新之美,这不仅是一份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份收藏品。今年7月初,这份满载着文化与复旦浪漫的通知书就会送到每位复旦学子的手上。

  “这一合作是复旦大学和我们高平的缘分,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更新与传承。明年我们会根据复旦的文化元素和IP进行专属设计,让每一位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都能感受到复旦的浪漫和潞绸文化的魅力。”刘朵霞说道。

  如今,“非遗+”有N种实现的可能,高平正在这无数的可能性中寻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非遗文化的“破圈”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毕一力)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