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即时新闻

共绘美丽山西新画卷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06 【字体:

  吕梁山上,群峰披绿,醉人心扉;保护区里,豹跃青川,惊艳眼眸;雁门关外,风卷云舒,似诗如画;黄河岸畔,万鸟翔集,美不胜收……一组组镜头、一幅幅画面,勾勒出新时代共建美丽山西的生动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重点,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全生态”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夯实生态根基

  构建绿色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考察调研山西,对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擘画,对山西绿色发展寄予殷切期望。一直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为基础,以发挥“四库”功能为方向,推进黄河流域北部生态修复区、黄河流域中部生态治理区、汾河上游“华北水塔”生态重建区、太行山北段生态建设区和太行山中段生态恢复区建设,调动全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全力构建生态大动脉,提升全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

  青山添翠,生态向好。2022年,我省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制定《山西省造林种草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首家由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山西省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指导方案》等,提升了全省科学绿化管理水平。以推进国家“双重”工程和省级重点工程为前提,科学实施营造林550.99万亩,超额完成500万亩年度目标任务,人工造林350.1万亩,位居全国第一;沿黄19县实现基本绿化;实施保护修复和种草改良58万亩,保护修复湿地24.5公顷,绿意装点山川大地。

  水清岸美,颜值日新。我省印发《山西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黄河流域(山西)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22—2025年)》,以小流域为单元,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强化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推进“五水综改”,不断完善水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2022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2万亩;“七河”“五湖”水生态治理项目列入国家55项重大水利工程;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7.1%;永定河市场化治理模式成为全国典型;中小河流治理河长、中央投资完成率均位列全国上游。

  蓝天白云,和谐舒适。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同步发力,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开展夏季臭氧削峰专项行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工作,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为74.5%,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排名第二;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4.49,历史性摘掉长期以来全国倒数第一的帽子。

  坚守生态底线

  打造和谐共生新局面

  “无人机已起飞,开始沿预定路线进行林区巡护宣传。”天刚蒙蒙亮,太行林局林草防火队队员祁鑫已操纵无人机开始常规巡护,“无人机能更清晰地查看林区内的动态,也能迅速掌握无人区、边界区等林区死角的情况,巡护到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还可以直接通过携带的高音扩声器进行防火宣传,‘人工+智能’‘地面+空中’的立体化监测管护,使林局的环境越来越好。”不远处,褐马鸡正在林间悠闲漫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我省始终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按照“保护发展并重,坚守生态底线”原则,划定3.41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

  从颁布《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山西省“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等法规举措,到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我省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大扩容,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有了新分布和新纪录。同时,我省持续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走政策性金融保险的路子,激发生态保护活力,妥善解决“人兽冲突”。

  近日,隰县下李林场片区两只小华北豹跟随大豹蹦跳前行的红外摄像机视频萌翻朋友圈。因为华北豹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其出没意味着当地的生态系统完整。目前,我省已成为华北豹数量全国最多的省份。

  全面实现山水“长治”。一年间,我省持续推进“三长”制,对全省自然资源科学实施网格化管护,让“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制”的效能充分释放,使制度优势日益转化为治理效能,夯实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形成强大保护合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我省颁布施行《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修订)》,打击非法取水行为,有效保护和涵养了城市地下水资源,晋祠泉水位逐年回升,古堆泉、兰村泉水位分别上升7.4米、5.14米;太原、临汾、运城三大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受到水利部肯定。

  聚焦生态活力

  激发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绿,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我省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多角度探索生态经济转化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绿增景、用绿增产、靠绿增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荣。坚持将木本植物药材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安排木本药材2万亩;深度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林草生态惠民项目带动30多万脱贫人口增收6.13亿元,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兑付农户资金7.81亿元,生态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

  “在坡地上种的连翘,不仅使村庄变绿变美了,还成了村里的‘聚宝盆’。去年我家10亩连翘收入11万元。”初春,翼城县南梁镇南北坡村村民任海林开始连翘的春季管护。近年来,翼城县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企业推动、产业拉动的有力措施,打造双万亩连翘基地,着力培育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提高林草森林旅游品牌效应。我省启动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打造森林体验基地、养生基地等。举办首届山西省森林旅游节,推动森林康养、自然教育和森林体验等项目落地。

  “这些年的生态治理让村后的荒山变成绿岭,村前的臭水滩变成清水湖,来过冬的大天鹅也增加到上万只。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游人前来拍照打卡,让村民们有了新的增收渠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我们三湾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平陆县张村镇三湾村党支部书记文杰说。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省率先对2017年—2020年生态扶贫项目营造符合开发条件的生态林进行碳汇项目开发,充分释放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省将赓续接力,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构建起拱卫黄河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奋力闯出一条北方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张丽媛 范珍)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