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 王永琴
一、相关背景、现状情况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高平市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医疗设备逐步配备、医疗队伍不断壮大等。但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
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差距较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内部医疗资源分布也不均衡,一些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设施简陋、设备陈旧、人员短缺,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2. 医疗卫生人才短缺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待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现有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医务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患者无序流动,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不到位,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4. 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就医的经济压力,但报销比例、报销范围等仍有限,部分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医疗救助制度不够完善,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之间衔接不够顺畅,一些困难群众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救助。
5. 信息化建设滞后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信息系统不健全,医疗数据不能共享,导致患者就医不便,也影响了医疗卫生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
三、具体建议
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医疗设备,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机制,城市公立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坐诊、查房、带教,帮助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到城市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和留住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农村工作。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定向培养、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充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3.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农村居民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水平,增强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一体化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
4.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降低起付线,提高农民受益水平。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简化救助流程,提高救助效率,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鼓励农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障的补充,提高医疗保障的整体水平。
5.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农村患者能够享受到城市专家的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服务,缓解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