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2025年高平两会 >> 政协委员心声

建好管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 打造家门口全民健身生活圈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03-06 【字体:

建好管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 打造家门口全民健身生活圈

市政协委员 牛青

  随着后疫情时代和人民健康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体育场所作为满足日常群众健身、休闲需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调研发现,我市在打造“普惠”文化体育场所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首先是早期建设的体育场所,长期使用且缺乏及时维护,设施老化问题严重。如部分室外健身器材的零部件磨损、生锈,影响使用体验,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二是部分体育场所的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一些社区健身广场,除了常见的几套健身器材和一片小广场外,缺少其他体育设施,难以开展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运动项目;三是有些口袋公园有简单的运动设施,也有部分口袋公园闲置,利用率不高,没有健身设施,起不到健身的效果。

  为更好地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议如下:

  一是盘活存量。市委、市政府应当将建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尤其是针对教育改革之后,学生周末双休。双休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梳理首批具备条件的公立学校,进行试点分时段开放。试点工作结束后,将根据试点情况,分期分批进行,力争在2025年底实现全市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部开放。

  二是出台政策。市财政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场馆日常维护、设备器材更新、信息化服务提升、公益性体育赛事举办、公益性体育培训、管理人员费用、购买公众责任保险等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冠名、合伙制、捐赠等形式参与体育场馆更新改造和开放工作,共同拓展提升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所供给和开放服务水平。

  三是更新改造。以口袋公园为建设样板,因地制宜,一处一策,合理利用旧仓库、厂房、闲置校舍、立交桥下空间等,见缝插针地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场、笼式足球场、健身路径等小型多样、方便可及的健身设施:也可针对配置低,利用率不高的口袋公园,更新改造为“口袋式”运动场。既弥补了公共运动场地的不足,又相对安全,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四是加强管护。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养护制度,建立财政、教育、卫体、公安、行政审批、纪监等部门联动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纳入社会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细化职责,畅通信息直报渠道,实施全方位智能化管理。被开放的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要结合实际,可采取自行管理、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政府购买服务以及与街道(社区)合作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动开放服务工作。社区要做好居民健身卡的申请登记、审核发放、撤销回收、承诺践诺等日常工作。市民可通过手机政务平台申请开通人校健身功能。同时,公安部门应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时段治安巡查,也可设置公益性岗位,招募志愿者充实巡逻队伍力量。

  五是宣传引导。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引导群众增强爱护场地、爱护器材的意识,自觉参与公共体育设施日常管护和监督;纪监部门不定期地对开放学校进行督查,也可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采用实地调查、网络电话调查和暗访等方式每年对开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开放工作突出的学校给予资金奖励,对不符合补助条件的场馆予以通报。将开放工作纳入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范畴,及时总结和交流开放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强化示范效应,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回归公共产品属性。15分钟勾勒出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径”,让健身场所“活”起来、让大众健身“热”起来,真正让群众高兴、满意、得实惠。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