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赵启亮:千亩农田绘“丰”景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11-14 【字体:

  初冬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赵启亮的菜铺已是烟火十足。早饭过后,村民们就陆陆续续前来购买蔬菜。“这些菜很新鲜,都是早上刚从大棚里摘的,吃得放心,价格还实惠!”村民张洁笑着念叨,顺手拿起一个水嫩的萝卜放进袋里。

  赵启亮的菜铺位于寺庄镇伯方村主街上,是村里主要的蔬菜供应点。“这个菜铺开得可有些年了,之前都是去菜市场进货,乡亲们要不嫌菜不新鲜,要不就是来迟了没有了。”于是,一个念头在赵启亮心中渐渐萌生:与其只是“卖菜”,不如自产自销,不仅让乡亲们吃上绿色蔬菜,也为家乡农业闯出一条新路子。

  2023年,随着乡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大力推进,赵启亮果断抓住机遇,一口气流转了村里1000亩土地,注册成立高平市北方清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当年全部种植了最为稳妥的玉米等农作物。然而,收益平平。第二年,他大胆尝试,种植了50亩连翘,可由于缺乏专业种植技术、经验不足,这批连翘最终以亏损收场。

  “传统种植靠经验,现代农业靠科技。”这是赵启亮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深刻认知。不服输的他凭着胆大、闯劲,毅然投入资金,为合作社购置了拖拉机、高压智能打药车、自走式一体喷灌机、红薯收获机、秸秆还田机等10余台(套)现代化农机具。

  “以前播种、管护、收获全部都得雇人工、机器,现在人工成本下来了,工作效率上去了,省时省力。”在红薯地里,红薯收获机来回作业,赵启亮说,“今年我们的红薯采用的是薄膜覆盖种植技术,能保墒、增温、抑杂草,虽然前半年干旱,10月份又多雨,但是红薯产量没受什么影响。”

  赵启亮口中的薄膜覆盖种植技术是他外出学习后引进的技术,除了用于红薯种植,还用于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让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保障。他还引进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合理搭配作物行距、充分利用光照与土地资源,实现了“一亩地种出两亩粮”的高效产出。

  有了机械、技术的加持,赵启亮又将心思花在了种植品种上,创新采用“一田三茬、四季轮作”的种植模式,根据农作物生长特性,一部分耕地接茬轮作种植冬小麦、水果玉米、萝卜,实现多季有产出;一部分地块种植普通玉米、大豆等,同时扩大水果玉米种植规模;边缘地块种植了白菜、辣椒、红萝卜等蔬菜,构建起“传统作物+特色品种+经济蔬菜”的立体种植体系,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与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我们的作物都是引进的优质高产品种,就比如水果玉米,其生长周期短,可提前上市,口感也很清甜,深受市场青睐。尤其是‘红宝石玉米’,一经上市便成为‘抢手货’。”赵启亮脸上藏不住的喜悦,“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种庄稼也是这个道理,让一块地多产几茬、多赚几份钱,抗风险能力自然更强。”

  从农机升级到技术引进,从品种改良到模式创新,赵启亮在千亩农田上绘就着一幅“多彩农业”的绚丽“丰”景,但梦想并不止于此,今年,他又承包了15栋春秋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应季蔬菜,采用有机肥,减少农药使用,保障蔬菜品质。还将经营的菜铺打造成合作社农产品的“直销窗口”,形成了“田间种植+门店销售”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每天清晨,源源不断的新鲜蔬菜从地里、大棚运往村里菜铺,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选购,盛产期还销往农贸市场,不仅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还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菜铺人气越来越红火。

  “经过三年的种植,当初的想法逐渐变成了现实,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年水果玉米卖了十几万元,白菜预计能收5万斤,农忙时,还雇村民在合作社打工,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每年为村集体出90万元土地流转金……”赵启亮一一细数着。

  如今,秋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等白菜、红薯、红萝卜收完后,赵启亮将继续种植冬小麦,筹划明年种植品种。他还计划让女儿回乡创业,依托短视频平台,宣传合作社农产品,以及伯方村的风土民情,不仅让农产品卖得更远,更让更多人认识伯方、走进伯方,带动乡村振兴。(李娜 冯甘霖)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