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在晋城】打造家门口的便民“解忧站”
“现在误会消除了,咱们握握手。”
在高平市南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场因伐树引发的纠纷得到了化解。当事人魏某和乔某在调解员张虎子的主持下,签订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像这样的调解,在高平市362个调解组织中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高平市共有市、乡、村三级调解组织362个,其中市级调解组织1个,乡镇(街道)调解组织15个,村(社区)调解组织334个,在道路交通事故、消费、医疗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成立专业行业调解组织12个,在重点企业、综超市场等设立9个共建调解工作室。
近年来,高平市将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科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建+人民调解”工作模式,打造“勇于担当、共筑平安”党建品牌,目前市、乡、村三级共有调解员1224人,党员856人,占比近70%,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红色动力”。
同时,为加强调解队伍专业化,高平市深挖调解人才资源,从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队伍中遴选出调解经验丰富、威望较高,受过司法部、司法厅等上级表彰的优秀干警、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调解专家库,对疑难重大矛盾纠纷“把脉会诊”。针对特定领域矛盾纠纷,专门成立消费、拆迁、劳资、医疗、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纠纷等专业行业调委会,组建专业行业纠纷调解队伍。
“还以为得起诉打官司,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就解决了。”拿到赔偿款,何师傅满心欢喜。
何师傅是一位木工,半年前,在工地干活时不慎摔伤,导致右手骨折。之后,他多次找到工地承揽人协商赔偿的事宜,可因金额相差太大,双方始终没有谈拢。何师傅来到司法所求助,司法所启动“三级联动联调”机制,联合调解专家库的律师和医学专家共同介入,普法说理,厘清责任,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
“三级联动联调”机制是高平市建立的分层分级调解机制。通过连片连组的方式,将15个基层司法所划分为东片、北片、西南片,成立了3个联合党支部,以支部引领带动片区调解工作。一旦有了纠纷,先由司法所统筹乡镇(街道)调解组织和村级调解组织就地化解,化解遇到困难,向联合党支部申请联合调解;联合党支部化解困难的,申请市级调解专家库进行“三级联动”调解,及时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高平市各级调解组织平均每年化解纠纷1800件,其中,涉婚姻家庭纠纷占30%。为提高此类纠纷的化解率,高平市建立了“三站三调”工作机制。即在市、乡、村三级妇联组织建立“维家调解站”;在基层司法所建立“维和调解站”;在法院家事法庭及基层人民法庭建立“维权调解站”。通过三部门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力量互补,有效预防和制止因婚姻家庭纠纷引发的“民转刑”、个人极端事件等。
八旬老太王某因赡养问题和子女矛盾不断,向法院起诉维权。考虑到亲人间对簿公堂,不仅会加重双方的隔阂,也不利于老人赡养问题的彻底解决。法庭“维权调解站”联合司法所“维和调解站”和妇联“维家调解站”共同介入调解。
“如果有一天,你也需要孩子照顾,会希望孩子怎样对待你?”
“赡养父母既是子女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法律强制性规定……”
在司法所、妇联、法庭的联合调解下,不仅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还帮助他们修复了受损的家庭关系,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遇到疑难重大矛盾纠纷,高平市坚持“三长会商”联动联调机制。人民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依托山西智慧调解管理平台,实现纠纷信息无缝对接。高平市不断延伸人民调解触角,大力推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民政+信访+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员+大数据+互联网”等组合式化解矛盾纠纷方式,逐步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司法所和律师经常来普法,遇到麻烦事,都能解答了,真不错。”高平市寺庄镇的赵师傅对定期过来普法的司法所长杨国文竖起了大拇指。
坚持预防在前,通过抓前端、治未病,使矛盾问题止于未发、消于萌芽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重要立足点。高平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打好法治宣传与人民调解组合拳,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融入“八五”普法日常工作中,提高了群众法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今年以来,高平市敲门送法活动累计走访12万余户,排查矛盾纠纷近2万次,排查化解各类纠纷1600余件。
此外,结合公共法律服务推出“法援+矛调”联动模式,组建以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主,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为辅的“立体多元化”法律服务队伍,变群众“找上来”为主动“沉下去”。对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实行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功,及时导入援助程序,实现“多件事,一次办”。(梁晶)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