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界视点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丨高平:锚定“高质量”跑出“加速度”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05 【字体:

  【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晋城10月5日消息巍巍羊头山青翠欲滴,滔滔丹河水奔腾不息。

  位于太行山脉南麓的高平,是一块被历史浸润的人文沃土。这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20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爆发了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场大决战——长平之战;近代革命风云变幻,作为太行太岳革命老区,这里留下了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丰富的红色印记……

  新时代新征程,高平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独有优势、续写着更大的辉煌,从“中国古建博物馆”“上党梆子之乡”到“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彰显出独特的农文旅魅力。

  2024年,高平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产“五彩农业”、二产“五个园中园”、三产“五大业态”提质提速。在时代洪流中,高平笃定前行,古老土地焕发出业兴民富的澎湃活力。

  给煤矿装上“智慧大脑”

  从井下“人拉肩扛”到井上“一键采煤”,作为煤炭重镇,高平市已构建起覆盖“感知、传输、决策、执行”的煤矿智能化完整体系,告别传统煤业的旧格局,驶入能源开采智能化转型快车道。

  走进山西高平科兴南阳煤业调度指挥中心,96平方米的巨型电子屏上,从井下5G传输的数据实时跳动,到全自动采煤机作业画面清晰流畅,井下人员与设备状态一目了然。据介绍,智能化改造以来,综合工效提升20%,人力成本降低25%,能耗降低25%,实现降本增效再发力;运用综合管控平台和AI视频智能技术,对安全生产全流程管控,实时分析安全生产动态信息,实现了安全管理与生产效率双提升。

调度指挥中心让井下工作一目了然(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作为晋城市首家通过山西省中级智能化验收的地方国有煤矿,南阳煤业坚持科技引领、创新赋能、向“新”问路,以“质”领航,成为地方国有煤炭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

  近年来,高平逐步从智能化矿井的“单打独斗”,向全域煤矿“集群突破”转变。从镐锹铿锵到数据奔流,高平煤炭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已见实效。目前,高平原煤产量达4185.5万吨,建成11座智能化煤矿,先进产能占比稳定在97%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数14个百分点。智能化建设成为高平的腾飞之翼,让“煤城”飞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天空。

  “五彩农业”助推农业聚链成势

  作为炎帝躬耕之地,高平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如今,在中华农耕文明第一缕曙光出现之地,高平不仅以“白色的猪、黄色的梨、红色的薯、绿色的菜、彩色的潞绸”勾勒出一幅现代五彩农业画卷,更构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聚链成势的发展路径。

  2024年,高平市生猪出栏105万头、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双百万”产业集群目标的加速落地,串联起“饲料加工—核心育种—种猪扩繁—生猪育肥—屠宰加工”的完整闭环,让“高平猪肉”从养殖场直抵百姓餐桌。

  作为山西省五大梨区之一,高平市现存8万多株明清古梨树。承载千年果香、不负古法技艺,如今不仅“铁炉贡梨”的名号响当当,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厦普赛尔的黄梨汁也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来自太行山的甘甜梨汁沁人心脾。

  从一片桑叶到一匹色泽明艳、织造精细、华丽夺目的潞绸,承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随着时光流转,千年潞绸变身床品、衣服甚至是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封面,被产业发展赋予时代活力。

潞绸织造精细(央广网记者 温雅慧 摄)

  “如今,我们的设计团队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来自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这样才能走在流行前沿,但是在工艺上依旧以老师傅作为主力军,保障工艺一如既往。”山西潞安府(吉利尔)潞绸集团相关负责人刘朵霞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公司是华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丝绸织造印染企业,已形成了以面料织造、印染加工到成品市场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并通过打造潞绸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工业旅游、文化创意、参观体验、休闲购物融合的旅游项目。用“一根丝”串联起三产融合新业态。

潞绸文化产业园一角(央广网记者 温雅慧 摄)

  产业化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引擎”。走进位于高平“甜品小镇”的山西众禾壹心公司,巨大的马卡龙、甜甜圈点缀得厂区分外“香甜”。车间里11条全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每天生产300万块冷冻甜品,其中不少是超市货架上的“爆款”。作为全国首家应用“液氮冷冻”技术的甜品企业,众禾壹心的小蛋糕销往全国454个城市,食品加工业产值完成11.7亿元。

  目前,高平市正加速打造产业链条齐备、竞争力强的“甜品小镇”,并探索集成“甜品+”发展模式,构建更强大的供应链和营销体系。

  上古炎帝躬耕解决苍生果腹之需,如今高平市正将古老土地的馈赠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模式,变得更加营养美味、绚丽多姿,丰富现代人的饮食与生活。

  从文化传承到破圈“蝶变”

  高平是尧封丹朱、神农播种、蚩尤冶铁等神话的发源地,更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于此,至北魏改称高平沿用至今。

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规模宏大(央广网发 山西移动公司供图)

  滚滚历史车轮在这里留下清晰的印记,也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血脉亲情。从庄严隆重的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到热闹熙攘的炎帝灯会、炎帝庙会,炎帝故里的文化传承繁盛昌隆。

  高平羊头山下的中庙村,因保留有国保炎帝中庙而得名。近年来,以“古香中庙”为品牌,修复村中明清古建筑四十余处,打造“一庙一楼八坊三十六院”的乡村旅游景区。在村中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围绕炎帝遍尝百草、织麻为布等八大功绩设立了布坊、香坊、酒坊等文化体验展示区,布局了研学体验、美食民俗、休闲娱乐等多种文旅项目。

  据悉,中庙村旅游景区从2024年10月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白天,在炎帝故里,匠人古法炮制的荆条香飘出气味醇厚的青烟;入夜,上党八音会的唢呐声一起,喧闹了乡村的夜,上党梆子的铿锵高亢,让人回味悠长。

中庙村历史悠久(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古老的高平,不断用厚重文化底蕴惊艳现代人的审美——无数人被铁佛寺里精妙绝伦、衣袂翩跹的塑像所折服,在仅72平方米的正殿里,久久凝望那28尊塑像,不时传来由衷的赞叹。这座藏在巷弄里的古寺,仅去年国庆假期就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在珐华园里,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体验珐华釉料绘制,感受与“唐三彩”齐名的烧造技艺魅力……

  目前,高平已推出6条主题旅游线路、4条古建研学路线,将22处国保单位全部免费开放,举办了“箱”遇高平音乐节、“问祖之旅”马拉松赛等一系列活动。全年文旅客流量突破650万人次,文旅康养产业收入18.9亿元、增长141%,入选“2024中国品牌建设案例”。

  煤城的“智能跃迁”,农田的“五彩升级”,文旅的“惊艳亮相”,综合竞争力位列中国中部地区百强县的高平市,正在用一组组崭新数据、一个个创新项目、一次次探索实践,勾勒出高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