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文明播报

活化利用 塑形铸魂 北庄古村迎来蝶变新生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29 【字体:

  三甲镇北庄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北庄村坚持唱地方戏、谋特色路,通过文化赋能,让古院落活起来,让民俗文化火起来,让传统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北庄村,一座座古朴典雅的明清古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中,青砖灰瓦、木门砖雕、古意盎然。曾经,这些古院落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渐渐变得破败倒塌。近年来,北庄村通过持续性修缮保护、活化利用,让古院落重焕光彩。

  北庄村党支部指导员郭晋中介绍说:“我们村共有二十四个古院落,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我们积极盘活这些资源,对古院落进行了修缮,一部分用做展厅,一部分开办民宿,一部分做非遗文化传承制作,以此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一份收入。”

  早在2021年,北庄村就通过申请资金、村集体筹资、村民自筹的方式,不断推进古村落的修缮保护。但由于资金不足、人力有限,修缮进度相对缓慢,活化利用率也较低。今年,乘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东风,古院落的修缮改造工作开启了“加速度”。

  郭晋中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自开工以来,他常常奔波在施工现场,及时帮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建设过程中,村委多次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及入户调研,倾听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得到了村民的理解与支持。

  “我的房子修缮好了,村委有什么福利肯定都是为老百姓着想,要配合村委的决定。”村委大院里,村民们坐在一起,说着这段时间村里的新变化。不少村民的老房子被盘活利用,打造成非遗展厅、民宿等,由村委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招商运营,除租金收入外,村民还能获得收益分红。

  村民徐进峰感慨道:“我家的老房子前几年就塌了,如果自己修的话要花两三万,现在免费给我们修缮,省了不少钱,真是高兴。”

  在做好古院落活化利用的同时,北庄村还集中力量开展河道路面整治、电力线路整治、拆违治乱等工作,腾出空间修建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推进整村的绿化面积,提升乡村“颜值”,为村民幸福加码。

  看着村里喜人的变化,村民郭德祥高兴地说:“我们村的变化真大啊,改造后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房屋也修缮得很好。尤其是河道,也拓宽了,让我们老百姓非常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北庄村坚持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大力扶持民俗文化产业。这几年,村里建起了民俗馆,成立了非遗公司,发展了手工花灯、社火道具、民俗服饰制作和民俗表演等特色产业,让人们留住乡愁记忆、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谈到村里产业未来的规划和发展,北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流连非遗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孝勇高兴地说:“依托非遗馆,我们计划在对面建设社火广场,南边建设彩灯广场,形成彩灯、社火一条街,把所有的产业集聚起来,带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传统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三甲镇副镇长、北庄村党支部书记任琛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培育壮大社火民俗产业,带动周边4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500万元,让小社火做成大事业。同时,围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标准打造3处主题公园、2个住宅小区,让村民享受到和市里一样的服务和设施;抢救性保护维修11处古院落,引入各类企业5家,实现古院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通过留住‘形’、守住‘魂’,真正让我们北庄村这个传统古村落华丽蝶变,绽放异彩。”(李璐璐 邢宇琛)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