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文明播报

神农镇中庙村: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让和美乡村因文化飘香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16 【字体:

  神农镇中庙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因国保级炎帝庙宇——古中庙而得名,现有明清古建44处。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中庙村深入挖掘神农炎帝文化内涵,统筹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启动修复“八坊·三十六院”,打造了“古香中庙”文旅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和美乡村因文化而飘香,因产业而兴旺。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来到中庙村,青石街巷、青砖灰瓦、木门砖雕,一座座古建筑错落有致,尽显古韵之美。

  国保级的古中庙坐落于村西北,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建筑规模宏大。传说是炎帝常年处理公务之所。出了古中庙,不远处便是高跷院。相传在炎帝部落时期,人们为了采集树上的果实,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民俗活动传承至今。

  在中庙村,关于神农炎帝的故事还有很多。神农炎帝种五谷、尝百草,开创了农耕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之先河,也是公认的香祖,中庙村至今仍传承着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和古法制香技艺。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中,中庙村深挖炎帝文化资源,打好特色旅游牌,对古中庙、香坊、陶坊、磨坊、织坊、酒坊、高跷院、杏林院等“八坊·三十六院”进行了统一修缮,让中庙村焕发新颜,古色古香。

  循着踩高跷欢快的节拍,我们穿过二十四节气广场,拾级而上,来到了修缮好的高跷院。作为村里踩高跷传承人的郭焕忠,正大步流星地踩着高跷,向我们展示着他的看家本领技艺。

  “我们村的踩高跷社火文化已有200多年历史,基本家家户户都会踩。打我记事起,就跟着爷爷一起学习踩高跷。现在,我也把这项技艺传给了村上的年轻人。你看,我们村上的新生代,都学会了踩高跷。”郭焕忠一边踩着高跷,一边意味深长地说。


  高跷院的修缮,让踩高跷社火文化又红火了起来。暑期,不少儿童来到高跷院,跟着郭焕忠学起了踩高跷。寂静的村子,又有了人气,热闹了起来。

  如今,“八坊·三十六院”的加快修缮,推动了炎帝文化、非遗文化、古建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中庙村因文化赋能,有了新活力,也引来了游客。

  中庙村党支部委员牛路通说:“我们村以‘古香中庙’为主题,规划修复‘八坊·三十六院’。‘八坊’是古法制香、酿酒、酿醋、榨油等8种传统技艺,‘三十六院’将打造研学体验、美食民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区。”

  沿着中庙古街,来到杏林院,村医郭志龙正在为村民把脉看病。他说,“我当村医30年了,家里四代都是行医的。村上对杏林院进行了修缮,让中医药文化传承有了阵地。你看这里展示的中医药柜、八仙桌、条凳都有100多年了,都是祖传下来的……”

  在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中庙村还依托神农炎帝文化,修建了日中为市广场、二十四节气广场、中庙书院,修复了明清中庙古街、天昌垒票号和天福宫当铺等古街原有业态,让古街风貌原汁原味、别具古韵。

  在中庙村,一坊一院,一街一景,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和美乡村因文化而繁盛。

  中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涛说:“目前我们村已完成了22个院落的古建修缮工作,三坊六院的业态布局工作。看到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来参观,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产业是核心。在发展乡村产业上,中庙村借势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与农投、文旅等企业合作,实施了“古香中庙”文旅康养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黄梨、红薯、中药种植产业园,占地3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和太行花酒店,引进了神农泉酒业项目、晋东南最大的制香基地项目等,让花香、谷香、药香、酒香等各种“香”元素在这里汇聚。

  末伏时节,炎热渐渐褪去,在中庙村却是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在黄梨种植基地,一株株梨树枝叶繁茂。在红薯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娴熟地操作着无人机,对薯田进行施肥作业。在太行花苗木花卉基地项目现场,工人师傅们迎战高温,紧锣密鼓地进行砌墙、土方开挖、地表清理等施工作业。在神农泉酒业厂,炎帝老酒酒香四溢。伴着梨香、薯香、花香、酒香,前来中庙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打好特色文化牌,让古村古建活起来、火起来;发展特优产业,让和美乡村兴起来、旺起来。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中庙村走出了一条文化和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子,让和美乡村因文化而飘香,因特色产业而兴旺。

  中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涛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对其他22处古院落进行深度开发,真正做到打文化牌、走旅游路、挣产业钱,让古香中庙的文化品牌香飘万里。”(李金莎 郭少宇 张凯)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