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平头条

这十年丨2021·城乡融合:幸福生活踏歌来!

来源:高平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13 【字体:

  2021年5月19日,第六届(辛丑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如期举行,这一年台湾产业园被授予“山西省海峡两岸(高平)产业园”,全省唯一。

  这一年,高平加快推进以“一轴一带一廊”为牵引、两翼协同、三区联动的县域内城乡融合“五大布局”,因地制宜加快兴业、强市、富民一体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神农镇是我市“就地城镇化”的生动模板。放眼整个神农镇,供水、供气、供暖、改厕、污水处理“一体化”接入了城市管网,5700余户老百姓用上了燃气,喝上了从张峰水库引来的优质水,镇区实现集中供暖,生活污水得到了治理,水冲式厕所正在成为家庭“标配”。随着“神农互通”工程、“高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神农院区”等项目的落地建设,神农镇的新型城镇化迈向更高水平。

  2022年以来,高平把23公里的炎帝大道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轴”,牵引沿线神农、三甲、米山、河西4个乡镇和中心城区的3个街道联动发展,带动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开发区和两翼8个乡镇协同发展,超过一半的村(社区)、66%人口就地城镇化。同时在“动力轴”上,科学布局了“三个园区”“五校五园”“三所医院”。

  炎帝大道不仅仅是一条历史轴线,也是一条地理轴线。高平沿着这条轴线,累计投入近百亿元,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交通路网向乡村拓展,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有效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享受高品质生活。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向东,陈区镇铁炉村千亩梨园生机盎然。这几年,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在合作社务工得佣金等多种渠道参与黄梨产业发展,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不仅是一条旅游观光路,更是一条产业致富路。高平境内52公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了7个乡镇(街道)139个村庄、惠及14万群众,更将80个现代农业园区、10处生态旅游景区、18处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和23个中国传统村落串珠成链,构建起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高平在这条示范带上差异布局,全链条发展“五彩农业”,集聚了白色的猪、黄色的梨、红色的薯、绿色的菜、彩色的潞绸,农业总产值达37亿元。

  漫步在北城街街道许庄村村头,可以看到房前屋后十分干净整洁,道路也是平整开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在这里呈现。

  北城街街道许庄村村民吕先棠说:“改造后环境变好了,用水便利干净还卫生,洗菜、洗澡很方便,厕所也是水冲式的,现在的农村,生活和城市一样样的。”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丹河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重要举措。从2020年开始,我市投资8.9亿多元,实施丹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目前,15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193个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南部湿地水质净化改造与提升项目焕新升级;2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市区主次干道雨污分流实现全覆盖;供排污一体化完成184个村,占比60.5%;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环境。

  南部湿地水质净化改造与提升项目现场负责人张江红说:“项目提升改造完成后,可以有效解决丹河上游排下来的城市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排至丹河下游,为动植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近年来,高平采取源头保护、沿线治污、两岸增绿、中水回用、生态补水等措施,让“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从羊头山巅到丹河之畔,“一轴一带一廊”的发展布局恰似神农氏手中的耒耜,在长平大地上耕耘着希望。当现代产业园的科技之光与千年古城的文明之火交相辉映,当旅游公路的车流与田间地头的农忙交织成曲,高平儿女正以先祖敢为人先的气魄,在这方孕育华夏农耕文明的热土上,谱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