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晒伏姜 传统工艺有传承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在东城街街道段庄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一盆盆伏姜排列整齐。传统伏姜制作手工艺人陈金义,正在用木勺轻轻搅拌,已经晾晒30多天的伏姜,为了准确把握伏姜的晒制温度,陈金义利用测温仪,每天定时对伏姜进行测温。
传统伏姜制作手工艺人陈金义说道:“入伏的前十天,就开始洗、切、晒,直到伏天的最后一天。要经过四五十天的暴晒以及温度的升高、降低,才能制作而成。”
伏姜是一种以生姜和红糖为原料,经由三伏天的阳光充分晒制而成的传统养胃饮品,具有祛湿驱寒功效。
晒伏姜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挑选上好的太行怀姜与隔年的老红糖,将怀姜清洗、切碎、挤汁之后,与红糖按照1:1的配比进行搅拌融合,再放到阳光下,经入伏到末伏的40天暴晒,最终制作成深褐色的膏状伏姜制品。
传统伏姜制作手工艺人陈金义说道:“最重要的是得把姜的皮去掉,不去掉皮的话,晒出来的伏姜火气大。在搅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上下都搅拌均匀,把下面的沉淀都搅拌起来,这样经过高温才能全部融化,晒成黏稠状。 ”
据了解,伏姜性温,经过晾晒后,不会上火或导致寒凉,大人小孩都可以食用。同时,姜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还有抗菌作用。(段云雷 米娜)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