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年·中国年 | 二十三 糖瓜粘
俗话说:过了腊月就是年。如果说腊月初八只是静场的一声锣响,那么,在经过了半个月的焦急等待之后,年的序幕也在腊月二十三正式拉开。
关于年俗,有童谣这样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烧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年俗正在消逝或者变异,从头捋一捋这些年俗,再回忆一下儿时等待和盼望的快乐,也不失为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吧。
年之序章,福之伊始
糖瓜祭灶,小年来到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
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表达了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民间习俗
高平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在南方部分地区也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说法。之所以要过小年,是因为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汇报民间的工作,腊月三十晚上,根据玉帝的旨意返回人间惩恶扬善。因此,请灶王爷吃一顿饧板糖,请他回去多说好话,带来更多的吉祥。这一传说在北方广泛流传,民间还有这一的儿歌: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这一习俗的本质则是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祭灶。中国民间的灶王爷最早的原型正是炎帝。《淮南子·泛论训》:“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谓:“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祭祀灶神。后来,传统文化又与道教中的一些祭祀活动杂糅,灶王爷则被演化为张吉祥等地方异士,随着宋代以来封建专制的加强,灶王爷还被赋予了监督民间道德风化的任务。
祭祀灶王爷所用的饧板,其实就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麦芽糖,这种糖由来已久,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从唐朝起“糖瓜”便与美酒一样,成了民间过年的必备佳品。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灶时,拉拢灶王爷的武器。在蜜蜂、蔗糖还非常昂贵的时代,麦芽糖就是无数小孩梦寐以求的美食。成坨的麦芽糖又干又硬,加热后则变软,但这样的糖吃起来粘牙,口感不佳,于是人们把它加热后拉制成条,切成段状形似薄板,于是人们称之为“饧板”。由于在拉的过程中混入了很多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都会买来饧板做“糖蛋”。挑选玉米、黄豆在铁锅中炒熟,然后放入饧板,饧板遇热融化,粘在玉米、黄豆上,再用手一个个抟成球状,晾凉即可。山东的糖瓜则是用饧板做成中空的瓜状糖果,外表裹一层芝麻,叫“糖瓜”;东北则是长条状的饧板粘芝麻,叫“关东糖”。如今街头几乎找不到卖饧板的商铺了,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现成的“芝麻糖”。年轻人甚至买阿尔卑斯、大白兔奶糖粘住灶王的嘴,以求“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从饧板、芝麻糖、奶糖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也深深地体会到,生活越来越富足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其他习俗
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图片来源:姑苏阿焦 部分文字来源:申小锋)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