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街街道王降村:打造村史馆 守住记忆 留下乡愁
村史馆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记录着往昔的岁月,承载着村民的情感,形塑着乡村的记忆。去年以来,北城街街道王降村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深挖乡村文化资源,积极修建村史馆,为村庄保存一份记忆,留下一份乡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走进王降村村史馆,仿佛一下子叩开了这个村子的历史大门。墙面上,一张张鲜活的照片、一个个亮眼的荣誉奖牌、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着乡村的发展变迁,记录着村子的奋斗足迹。院子里,铁犁、石臼、扁担、木压面机等浸透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生活场景,唤起了村民们割舍不断的乡村记忆和浓浓乡愁。
“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大伙儿听说村里要建村史馆,都把家里收藏的老物件和老照片翻找出来了。”说着,王降村党支部书记吕永威给我们一一介绍了这些老物件的用途,滔滔不绝,满是回忆和感叹。“除了这些,在修建村史馆之初,我们还请来高平市地方志研究室的专家,花了半年时间,修出一部村志。看似是一个小小的村史馆,却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
吕永威说,村史馆原来叫“王降小铺”,在老一辈记忆里,这里曾是我党的一个重要交通联络点,是王降村历史的见证。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乡村记忆,留住乡情乡愁,2024年,该村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多方筹措资金,对“王降小铺”进行了修缮,并改建为村史馆,让村民在村史馆里看变迁,在老物件中忆乡愁。
村史馆共分为三个板块,一是乡村历史沿革,通过图片文字形式,全面展示王降村的基本村情、地标古建、红色记忆、红色党建等;二是农具展厅,陈列铁犁、石臼、扁担、锄、镰等各类农耕器具,以及其他生活老物件;三是“王降小铺”展厅,通过播音讲解、人物雕塑等,生动再现当时王降村革命人士的光辉抗战历程,以及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唤醒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记忆。
自村史馆开始修建后,村民秦建光一有空就过来转一转,“看着这些照片,还有以前使用过的农具,小时候生活过的场景一下子都想起来了。希望通过这个村史馆,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村子的历史,激发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共同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一座村史馆,一部变迁史,承载着人们的归属感,是不可磨灭的乡村记忆。王降村党支部书记吕永威说:“目前,我们的村史馆正加快建设中,再有半个月便可完工,对外开放。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搜寻珍贵历史遗存,优化场馆功能,讲好我们的乡村故事,努力将村史馆打造成村民们回顾过去、激励当下的文化阵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李娜 冯甘霖 郭少宇)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