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加快推进古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通知
我市加快推进古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核心阅读
创建范围为“一心一廊两带三片区”
“一心”即以市区为综合保障中心
“一廊”即沿万里茶路(晋城段)文化长廊,以高平、泽州为核心
“两带”即沁河流域古堡景区带,构建生态与人文体验相结合的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带;丹河流域古建文化带,构建人文古建文化带
“三片区”即建设陵川县7个村落的古民居生态片区,阳城县、沁水县范围内10个村镇为核心的古堡民居片区,高平市、泽州县范围内16个重点村的民俗文化片区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山西晋城古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力推进古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全面提升古民居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水平,创建以“乡土中国·民居晋城”为主题,文化特色鲜明、文旅深度融合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方案指出,我市古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涉及4个县,1个区,1个县级市,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为阳城县、沁水县、泽州县、高平市构成的区域,总面积7613.6平方公里,城区、陵川县为扩展区。示范区创建范围总体概括为“一心一廊两带三片区”。“一心”即以市区为综合保障中心,提供信息保障、技术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等,依托晋城博物馆形成古民居资讯平台、管理平台、研学平台、宣传平台,全面统筹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一廊”即沿万里茶路(晋城段)文化长廊,以高平、泽州为核心,是古时茶路(太行陉)文化和儒商文化长廊。“两带”即沁河流域古堡景区带,核心区域为沁水、阳城、泽州及其交界地段,依托沁河沿线的湘峪古堡、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等特色古堡群,构建生态与人文体验相结合的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带;丹河流域古建文化带,核心区域为高平、泽州、陵川,依托商帮文化底蕴,以丹河沿线人文遗址、传统建筑为特色,构建人文古建文化带。“三片区”即陵川县,包括丈河、松庙、浙水及周边7个村落的古民居生态片区;阳城县、沁水县,以皇城、润城、窦庄等10个村镇为核心的古堡民居片区,体现民间军事和士农工商文化;高平市、泽州县,包括沟北、苏庄、翟河底、冶底等16个重点村的民俗文化片区。
通知明确,建立古民居协同保护工作机制。立足提升古民居保护工作效力,建立“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古民居保护利用新格局;优化文物保护队伍岗位结构,建立科学的岗位评价体系;探索古民居所有权、经营权、租赁权制度创新与试点,探索由村集体统一收进,形成以古民居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为基础,再统一调配用于居住、展示、开发的古民居管理机制;分类探索古民居保护利用资金引入机制,拓宽社会资金投入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同时,坚持系统保护,推动有序传承。推动编制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落实文物资源国土空间“一张图”管控要求,将示范区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要求纳入《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建立古民居信息库,加强文物认定提级工作,全面开展古民居及传统院落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遴选一批保存较好、价值重大的古民居文保单位提升级别并核定公布;坚持项目牵引作用,实施古民居保护修缮示范项目;从保护村落空间结构、乡村肌理和利于后续运营管理等角度出发,探索古村落出让模式,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要合理展示利用,开放创新融合。探索古民居博物馆培育路径,鼓励围绕展示古民居建筑艺术、古民居建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记忆、手工业遗产等,打造专题型博物馆,举办特色展览,鼓励联合建设博物馆;面向全市中小学普及古民居知识,推出古民居建造、古民居文化体验等项目,建设国内一流古民居研学基地;组织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社会各界文化人士等建立“晋城市古民居研究学术联盟”,深入挖掘古民居文化内涵与价值;促进古民居活化利用融入“百村百院”等文化、旅游工程,开展古民居建设康养特色院落的试点,推动古民居保护利用与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事业融合发展等。(高欣)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