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晋城动态

精“治”市容增颜值 细“绣”城市提品质

来源:晋城市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5-10-24 【字体:

清晨的景德桥公园,晨练的老人伴着鸟鸣舒展筋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午后的凤西社区锦溪巷,路面宽阔整洁,车辆有序通行,曾经脏乱差的背街小巷,实现了颜值功能双提升;傍晚的望川楼夜市,管理井井有条,摊贩规范经营,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烟火气扑面而来……这是我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日常剪影。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中心大局,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用好“六化工作方法”,大力推进全域文明城市建设,以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为抓手,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既守住了市井烟火的“人情味”,又擦亮了城市文明的“高颜值”,让宜居城市的美好愿景,成为大家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

家门口的“浓浓绿意”

晨曦微露,碧波荡漾的水面泛起金色涟漪。漫步在国庆前刚完工的花园水系健身步道上,晨练者的身影与鸟鸣声相伴,这座城市的“生态绿肺”正焕发着盎然生机。“空气真是太好了,连呼吸都带着草木香。”在此经常锻炼的跑步爱好者窦艳琴道出了大家最真实的感受。

在这幅和谐画卷中,总有一抹抹温暖的“橙色”在默默点缀。一大早,园林工人李奠象已经开始在他负责的片区忙碌着,只见他弯着腰,拿着扫帚和布袋制成的“簸箕”清扫落叶、垃圾,动作有条不紊。“现在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垃圾比以前少多了,我们的工作更多是‘精修细剪’,让公园时刻以最美面貌迎接大家。”

“这个公园距离我住的小区很近,一有空就带着孩子来玩,这里绿化美化做得好,人也多,特别热闹。”秋日的阳光透过新栽植的树丛洒落在凤台公园的地面上,市民王娜望着孩子玩耍的身影露出欣慰的笑容。不远处,几位老人在健身区打着太极拳……

凤台公园于去年国庆期间正式开放,也成为了附近居民的热门“打卡地”。该公园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种植五角枫、复叶槭等各类乔木2000余株、地被草坪6万平方米,植物以片植、丛植形式种植,突出季节色彩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市民们在这里或沿步道慢跑健身,或在景观小品旁休闲唠嗑,在家门口尽享绿意生活。这一切,皆得益于我市加快推进全域文明城市建设,对公园游园及市容环境实施的精细化美化绿化提升工程。

今年以来,我市突出抓好“园林重点工程建设”和“精细化管护”两篇文章,把城市绿化的目标定位从“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切实加强对游园、公园的精细化管护,集中力量开展补植补种工作,共补植法桐、樱花等乔木1100余株,红叶石楠、月季等灌木18.2万余株,鸢尾等地被草坪20万平方米;持续加强公园道路、休闲设施、基础服务设备等重点部位的巡查养护;持续推进环境卫生标准化、长效化建设,深化便民利民举措,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我市市民的日常生态福利,整座城市宛如一个天然的“绿色会客厅”。

背街小巷“变形记”

一大早,80岁的赵奶奶拎着菜篮稳稳地走在汇仟社区汇福巷新铺的沥青路面上,精气神十足。“以前这个小巷子路面坑坑洼洼,排水不畅,我出门买菜都要小心翼翼地走,现在就算下雨也不会积水,水都顺着新管道流走了。”赵奶奶笑着说。

背街小巷改造是城区今年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于4月份全面启动。其中,位于钟家庄街道办事处的汇福巷在此次改造中主要更换了老化污水管、铺设全新电缆管,对部分路段雨水管扩容升级,彻底解决了污水堵塞、雨水内涝问题,让街巷“地下脉络”畅通无阻;铺设平整耐用的沥青,更换全新路缘石,人行道全部重新铺设防滑透水地砖,特别优化老人、儿童通行区域,保障出行安全。

52岁的贺毅是泽州北路社区春棚巷的居民,前几年因为小区门口道路破损严重,污水横流,居住环境差,便搬离了这里。“以前这条路地面很破,不平整,下雨就比较泥泞,出行特别不方便。”贺毅回忆道。如今,当他再次走进春棚巷,眼前已是另一番景象:柏油路面平整宽敞,路灯崭新亮堂堂,交通标识清晰醒目,曾经杂乱的架空线全部规整入地……这样的大“变身”,让贺毅心里乐开了花。

背街小巷的改造不仅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城区始终聚焦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城建问题,从细节上花心思、细微处下功夫、细小处做文章,加速推进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遵循“一街一景”“一巷一品”原则,投资4.85亿元,对分布于6个街道办事处、总长19.66公里的271条背街小巷实施全面改造。拆除沿街违建1370平方米、围墙围挡4782余米,增设16处公共空间与便民服务点。整治敷设地下管网87.84千米,改造30处垃圾收集点。修复优化26.39万平方米建筑立面,种植2.23万棵乔木,新增10.9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规范327个停车位与351处非机动车停放点。打造45处居民休闲活动场所、37处文化景观及小品。截至目前,城区已完成38条背街小巷的全面升级改造任务。未来,这条“蝶变”之路将继续延伸,让更多曾被忽视的街角巷陌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幸福通道”,真正点亮百姓的“心坎”。

当“烟火气”邂逅“文明风”

“现在来买菜,心情都舒畅多了!”在郝匠便民市场内,正在挑选蔬菜的市民陈阿姨笑着对记者说,“地面干净清爽,摊位整齐划一,就像逛超市一样。”

郝匠便民市场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放眼望去,市场内区域划分明确,蔬菜、肉类、水果、餐饮等十几个标准化摊位整齐排列,统一配备货架与台面,排水系统及照明设施完备,彻底扭转了以往流动摊贩无序经营的局面。

“为了保障市场的干净、整洁,我们每天组织两次大清扫,同时营业期间也在不间断进行清洁。”该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便民市场、农贸市场是一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而流动商贩管理,则是城市治理中一道精细复杂的“考题”。

每当夜幕降临,望川楼的夜市便热闹了起来。家住附近的刘山深有感触地说道,“以前夜市摊贩占道经营的比较多,烧烤油烟很呛人,路面也比较脏。经过执法人员的整治后,现在明显好多了。”

这一变化源于市城市管理局开展的望川楼夜市环境综合治理。望川楼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流动人口密集型社区,加之对面的凤鸣小区和凤鸣小学、沿街商铺、属地单位,造成日常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非常大。而由来已久的望川楼夜市带来的交通拥堵、噪音扰民和环境卫生问题,不仅被附近居民诟病,更是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挑战。

“经过多方探讨,我们联合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机制,明确夜市经营时间为晚6点开始,经营区域划定在文昌街南侧望川楼村口周边两百米停车位,卫生清理由商贩自行负责。”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八大队三中队中队长上官鹏飞告诉记者。

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如今,规范摆摊成为摊主们的自觉行动,文明的夜市生活更让市民如沐春风。

现在的晋城,满目皆风景,文明花正开,一幅以文明为主题的幸福画卷已然展卷。未来,我市将用更高标准、更实作风、更暖情怀,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书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崭新答卷。(崔晶)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