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山西动态

重温山西抗战历史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5-07-08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主战场之一,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创建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战生动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重温山西抗战历史,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西抗战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大决战,承担着救国家于危难、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伟大斗争。在这场大决战中,山西人民以彻底的民族觉醒意识和实际行动,生动实践着这种爱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领导山西抗战中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并肩作战,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齐上阵。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各地游击队、自卫队纷纷建立,形成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局面。太原成成中学广大师生投笔从戎,组成师生抗日义勇队(后改为师生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血沃大青山,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有50多名师生血洒塞外,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五台山寺庙的和尚在“保卫家乡”“抗日救国”的号召下,纷纷拿出大刀长矛,组成抗日自卫队。山西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持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钱出钱,参军参战,筹粮筹款,到处都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动人场面。阳城县马寨村马孟英老人,把儿子、孙子、外甥和女婿7名亲人送上抗日前线。广大人民群众争先恐后地为子弟兵缝衣被、做军鞋、运伤员、送物资、传递情报、站岗放哨、慰军劳军、护理伤残,源源不断地供应抗战所需的粮食、被服和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涌现出了大批支前模范和拥军模范。武乡县窑湾村妇救会员胡春花,在日军进犯黄崖洞时,带领全村妇女组成担架队,冒着生命危险,从前线抬回伤员120多名,连续在部队医院看护伤员达4个月。武乡县禄村妇救会主任暴莲子,在反“扫荡”中先后3次冒死掩护八路军伤病员。沁(县)武(乡)战役中,她带头腾出房子,献出粮食,率全家护理了80多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八路军的好妈妈”。榆社县劳动模范郝二蛮不仅是生产能手,而且还是支前模范,她领导的互助组在村里开办了硝房,她办的硝房每月可产硝500多斤,质量也在全县领先。她说:“战士们前方流血打鬼子,我们在后方熬硝制炸药,硝熬得多、炸药就制得多,战士们就能多消灭几个鬼子。”晋绥边区劳动模范张秋林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动员自己的丈夫参加了八路军。她还担任乡妇救会秘书和妇女自卫队队长,动员妇女纺花织布,做军鞋。带领妇女自卫队站岗放哨、送情报、抬担架、照顾伤病员,受到了驻地八路军的表彰。兴县开明士绅牛友兰,早在抗战初期就一次捐献银元两万多元,支持创办农民银行,发展根据地经济。1940年,他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再次捐出银元8000元,粮食120多石。

山西抗战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是抗战精神的精髓。面对日本法西斯疯狂的侵略气焰和残暴行径,无数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山西抗战中,有无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面对强敌、面临绝境,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在极端残酷和艰苦的条件下,百折不挠、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不畏艰难,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致母亲的信中立下誓言: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1942年5月,在被日军重重包围之时,他身先士卒,壮烈牺牲。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兼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张友清在突围转移中,不幸被俘。他在日军战俘集中营“太原工程队”受尽酷刑,身染重病,仍组织党支部,坚持斗争。弥留之际,他鼓励战友“坚持下去”“迎接胜利的到来”。归国华侨女英雄李林誓言“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1940年在日军“扫荡”中身负重伤,依然顽强战斗,面对围上来的日军,宁死不屈,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殉国,年仅24岁。《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在1942年5月日军“扫荡”中,壮烈牺牲,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黄君珏、董自托等46位新闻战士。

在黄崖洞保卫战中,18岁的司号员崔振芳,一人扼守翁圪廊隘口数昼夜,用两桶马尾弹炸死敌人数十名,最后壮烈牺牲。协助兵工厂征集和保管财粮的民兵彭清理被俘后,敌人将他吊在一棵树上,当面连杀他的8个亲人,逼他讲出兵工厂机器和粮食的埋藏地点,他宁死不讲,直至被敌人推下悬崖绝壁。在沁县乔家湾村,共产党员阎林旺父女在执行任务中被日伪抓捕,历经酷刑,坚贞不屈,牺牲时,父女怒视敌寇,高呼革命口号,壮烈殉国。安泽县女区长王光,被捕后敌人割掉她的鼻子,剜掉她的双眼双耳和乳房,最后将她剖腹开膛。面对敌人的酷刑,王光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2岁。偏关县县长梁雷在敌人“扫荡”时,带领机关人员和游击队员挺身迎战。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抗敌。在梁雷等的掩护下,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安全撤出,梁雷却在最后撤退时,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梁雷因受重伤,无法与敌人白刃格斗,就痛骂敌人,并高呼“日寇必败”“汉奸可耻”“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恼羞成怒的敌人用刺刀将他刺死,并把他的头颅用马刀割下,先后带到偏关城、清水河县悬挂示众。群众进出城门,无不低头掩泣。代县一区区委书记金方昌,在带领区自卫队护送公粮时被俘。日军诱降失败后恼羞成怒,连续几天对金方昌严刑拷打,砍掉他一只胳膊,挖掉他一只眼睛,但他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半点秘密。在寒风刺骨的牢房里,金方昌举起仅有的一条胳膊,蘸着鲜血在墙壁上写下:“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牺牲时年仅20岁。

山西抗战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这种气概正如当年《大公报》一篇社评所写的那样:“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在山西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面对日军企图“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敢于担当、勇往直前,挥师东进、迎敌而上;渡过黄河的八路军冒着敌人的炮火,由太行到太岳,由五台到吕梁,由山西到河北、河南,由晋到绥,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八路军三师主力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冒着炮火硝烟,迎着枪林弹雨,靠着小米加步枪和大刀长矛,甚至赤手肉搏,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连续取得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七亘伏击战、广阳伏击战、汾离公路伏击战、反敌数次多路围攻等战役战斗的胜利,以机动灵活的敌后游击战,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太岳山、五台山、吕梁山上,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山西及山西周边地区站稳脚跟后,以山西四面山区为出发地和前进阵地,进行第二、第三次战略展开,进一步建立了冀中、冀南、冀鲁豫、大青山、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将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华北全境。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将进攻的重点和进攻的主要对象转向华北,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初起,日本华北方面军开始分期实施“治安肃正计划”,实行所谓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力战”。军事上实行极为毒辣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通过分割、“蚕食”和分区“扫荡”,摧垮抗日根据地。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集中105个团20多万兵力,对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广大八路军指战员抱定血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在磨河滩战斗中,面对数量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日军,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五团一营一连坚守3天,全连几乎全部牺牲,毙敌200余人,将700多敌人死死牵制在了磨河滩村,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主力破路和转移的任务。百团大战历经交通总破袭战、攻坚战和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辉煌战绩。到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百团大战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1941年以后,日军对根据地发动更加残酷的大规模“扫荡”。敌人在“扫荡”中采取“铁壁合围”“捕捉奇袭”“纵横扫荡”“反转电击”“辗转抉剔”等各种方法,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山西各根据地军民在一次次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先后取得黄崖洞保卫战、田家会大捷、韩略村伏击战等战役战斗的胜利,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的辉煌战绩,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山西抗战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器和军队的对抗,而更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山西抗战军民正是依靠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强大力量。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山西抗战中,无数志士和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成就了中国抗战史上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历史辉煌。

在沁源围困战中,8万沁源人民群众全民兼兵、全民参战,万众一心、敢于胜利。他们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数九寒天,带上粮食和日用品,转移进山庄窝铺,天当被、地当床,寒风露宿,没有一个人叫苦叫难。转移出去的民兵、自卫队员,广泛开展麻雀战、地雷战,使敌人胆战心惊,日夜不宁。经过两年半的围困,最终取得了胜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著名作家周立波1944年12月到太岳根据地采访后,写下了报告文学《沁源人民》,称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组织起来的沁源人民,真正没有一个贱骨头,没有一个做汉奸的孬种,这的确是他们全体的光荣。勇敢忠贞的沁源的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其他根据地的英勇忠贞的军民一样,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节,高扬到霄汉,而且将要流芳于千古。”沁源县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区,全县民众被日寇屠杀近万人,被掳后生死不明1500余人,被拷打致残14000余人,8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但坚强不屈的沁源人民,始终没有一个人屈服,没有一个村庄“维持”敌人。

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当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由于日军的不断“扫荡”与“蚕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面积、人口、粮食产量都严重缩小和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根据地党政军民一起动员起来,开展了“挤敌人”斗争,使日军据点周围成了“无人区”,完全陷入孤立状态,被根据地军民围困起来,生活必需品全靠运输队补给,抗日军民积极开展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日军的运输部队,日军在补给断绝的情况下,难以坚持,不得不狼狈而逃。从1943年到1944年8月,根据地军民共“挤”掉敌据点128个,收复村庄2685个,解放人口36.45万,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再发展。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以山西为中心,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东进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察冀根据地歼灭日伪军35万人,晋绥根据地歼灭日伪军近13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区、太岳区歼灭日伪军18万人,总计歼灭日伪军66万人,占党领导的敌后军民歼灭日伪军191万人的34.6%。全民族抗战期间,山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得到猛烈发展,第一一五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由入晋时的1.1万余人发展到32万人,第一二〇师由入晋时的8000余人发展到8.5万人,第一二九师由入晋时的9000余人发展到30万人。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瞻望前方,伟大抗战精神光芒如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就是要激励三晋儿女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永葆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多山西贡献。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