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庄镇釜山村“创新+”模式 构建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新格局
近年来,寺庄镇釜山村以乡村振兴为牵引,以“千万工程”为抓手,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通过系统性人居环境整治、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文旅康养示范村的蝶变,先后被评为“山西美丽休闲乡村”“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山西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佳村”“山西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11.35万元。

夯实党建根基
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
釜山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推出“五维共治”模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便民服务方面,打造“一站式”服务窗口,组建党员代办队伍,通过“上门办+掌上办”为村民办理养老认证、医保缴费等事项,累计为民办事600余件;在养老助老方面,开设釜山共享食堂,推出1元爱心午餐,同步开展健康义诊、智能手机培训等适老服务,让60余位空巢老人实现“食有所依、老有所乐”;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由12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矛盾化解队伍,采用“拉家常调解法”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家庭矛盾等68起,矛盾化解率提升至98%;在移风易俗方面,制定《文明操办标准》,明确宴席每桌不超过300元,烟酒单价分别控制在20元、50元以内,通过发放倡议书、设置移风易俗公示栏,今年已劝导简办红白事23场,节约开支20余万元;在文化振兴方面,村里自发组建文艺队,举办“最美庭院”评选、“腊八节送腊八粥”等特色活动,创新开展“百姓大舞台”等消夏晚会,村民自编自导各种特色节目《釜山的新变化》《大美釜山》,参与群众达600余人次。通过构建服务型、互助型、文明型治理体系,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文明新风遍乡野”的治理新格局,村民幸福感显著提高。

创新企地共建
激活治理效能
釜山村与长平煤矿、高平农投等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了“企地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管理共治,实现了企业与地方的互利共赢。
一是组织共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釜山村聚焦企业生产生活需求,通过阵地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等形式,建立联建任务清单,在土地整合、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带动乡村土地、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市场、资金、技术优势深度融合,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二是资源共享,发展田园综合体新业态。依托旧宅古院、田园风光、自然景观等资源优势,釜山村与企业共同打造了山水观光、餐饮休闲、古村民宿、时代体验、果蔬采摘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新业态,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泫水湖畔旧时光慢生活休闲驿站。
三是管理共治,构建“镇村企民”共治新格局。釜山村推进实施“互联网+党建”“大数据+网格化”两项基层治理工程,坚持问题共商、责任共担、难题共解、发展共谋,充分发挥农村、企业两个阵地党员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构建“镇村企民”共治共享新格局。

健全监督机制
提升治理透明度
釜山村围绕清廉村居建设,深入开展强监督促基层治理提升专项行动。村里成立“老哥”服务队,实现入户走访常态化,收集民意诉求,倾听民众心声,确保村民关切得到及时回应;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把党务、村务、财务公示公开执行情况作为重点进行监督,确保了村级事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不断完善干部权力运行流程,推动“一约四会”、支部堡垒发挥作用,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
夯实治理基础
釜山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六乱”整治基本清零,“厕所革命”全面完成,“五改”(改厕、改水、改污、改线、改气)工程完美收官,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釜山驿站、釜山酒店、釜山中医馆、生态停车场、医疗救护点、水冲式公厕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
依托上百年的老梨树,修建完成了赏花小道、观景平台和休闲露营地,打造以古梨树种植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利用釜山水库丰富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引入游船、水秀、浮桥等水上设施,做足“水文章”;借景造景、见缝插绿,全面完善提升旅游公路、环湖步道、绿道、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

深化产业融合
巩固治理成果
釜山村深入分析研判村庄地域、资源、产业等实际情况,立足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釜山模式”。一产方面,实施黄梨标准化种植及数字化管护,开展古梨树“一树一码”溯源管理的数字农业试点;发展以水果、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构建产学研基地。二产方面,与周边食品厂深度合作,在梨产品精深加工、果蔬分拣等方面做文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产方面,依托山水、民宿、餐饮、采摘等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配套观光、休闲、研学等乡村旅游项目,辐射带动黄芩茶、晋宝绿珍等商家纷纷入驻。
釜山村的乡村治理实践,不仅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页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