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中华遗产·古韵长平”系列五丨二郎庙戏台:最古老的戏台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1-12-06 【字体:

  《诗经·陈风》云: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这记录的是陈国四季娱乐表演活动不断的情形,足见舞乐表演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而后世的戏曲,正是从舞乐表演发展而来。至宋金时,杂剧百戏表演场所仍称为“舞亭”“舞楼”“乐亭”,二郎庙戏台就是这样一座金代的“舞亭”。

 

  二郎庙戏台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内,是一座祭祀二郎神杨戬的庙宇。旧时民间赖其消灾御患,香火颇为旺盛。

  二郎庙内建正殿五间,前有三间献厅,对面即为戏台。由于年久失修,戏台屋顶坍塌荒芜,常年不为人所知,直到2002年才被人发现。在戏台下方石板上留有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右上方还刻有“博士如皋”的字样。于是,它成了迄今所知国内现存唯一的元以前的戏台实物。

  二郎庙戏台外观简洁洗练,阑额之上斗栱硕大,翼角高翘,其内部结构精简无柱,昂尾与角梁尾栱头承托屋架,非常有力量感,呈现出自信优美的建筑气质。不同寻常的是,二郎庙戏台将建筑的“山面”作为正面示人。山面,是屋顶轮廓呈现人字形立面的那一侧,一般为建筑的侧立面,但此戏台将山面作为正立面处理,可能暗含着视线聚焦的设计理念。自唐以来,尤其宋金时期,流行在建筑前再添加一个山花在前的抱厦,以将视线聚焦,起到提示入口的作用,如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摩尼殿的四面,就均出现了山花在前的抱厦。二郎庙戏台虽然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但在建筑群组中也需要用山花在前,来提示戏台正立面的中心性,用于聚焦观众的视线。

  据专家分析,二郎庙戏台已经出现了扩大声学效果的设计,台基高度高于1米,抬高演员的位置,可减少声音在观众席位传播过程中的损耗。

  此外,戏台建筑整体平面为方形,三面用厚墙进行围合,可聚拢演员声音,并使声音集中向台口方向进行反射,这样观众不仅能完整听到演员的直达声,还能接收到反射声,此时的戏台又起到扩音器的效果,可谓设计独到,山西元明时期的戏台,也多延续了这两个改善声学效果的设计特点。

  二郎庙戏台作为我国最早的戏台,已经展现了科学的结构设计与舞台设计,是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摄影:赵素宾)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