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追根溯源 史话三晋”百个传说带你重回发源地丨神农炎帝上了高平羊头山 井子坪上开荒田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4-05-21 【字体:

  高平是神农炎帝早期活动的区域,是中华农耕文明渊源之地。高平境内流传着很多关于神农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这些传说和民俗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千年来绵绵不断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高平境内还保存有数量众多、分布极广、时间跨度久远的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110余通,上起魏晋,下至清末民初,涉及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

  5月15日,“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甲辰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系列活动在高平市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共拜华夏始祖,共融血脉亲情。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高平,一起追寻炎帝的足迹。

  炎帝获嘉禾于羊头山

  在高平地方世代相传的炎帝文书中说:“炎帝上了羊头山,井子坪上开荒田……七种八种种成谷,除去毒液才能餐,娘娘将谷脱去皮,人才吃上小米饭。”和《黑暗传》中的唱词意思基本一致。在大量的碑记史料中也有关于炎帝获嘉禾于羊头山的记载,如:《后汉书·郡国记》云:“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又有繖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隋《宝泰寺碑记》,就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载:高平县“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又说:“炎帝庙在县(高平县)北三十五里羊头山……”

  查阅《高平金石志》得知,2003年5月16日,在羊头山神农城下的五谷畦发现一通残存三截的石碑。碑首刻有 “一佛四菩萨”的石碑,“神农圣灵所托”“山号羊头”等文字完整,为北齐天宝二年之物。这通《羊头山五佛碑》是目前国内记载神农炎帝遗迹最早的石刻文字。

  羊头山,亦名“首阳山”,就在太行山之巅,海拔1297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粟的发明与种植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神农庙

  受小草启发培植五谷

  相传,一天,炎帝看见布谷鸟衔着一种植物的穗,正在啄食,穗上结着黄色的小颗粒,他赶紧跑过去,捡起几粒包了起来。却不小心被风吹到了石窝里,正束手无措时,看到一只蚂蚁钻到了石缝里,不一会儿,就衔着种籽爬了出来。炎帝大喜,连连称赞:“神蚁!神蚁!”

  还有一种传说为:时值早春,炎帝在羊头山一带巡游狩猎时,在万草尚未复青的草丛中发现了一株绿叶。就是这株报春的绿叶使炎帝俯下身子对其看了又看。当炎帝看到这株绿苗的根部尚有一颗籽粒时,眼前大亮,知道这株在春风中摇曳的小草是从这颗种子中破土而出的。于是,他想人们如果食用地上周而复始长出的植物不就解决了动物不足食用的问题了吗?受此启发,炎帝开始培植五谷,经过八种,才成了粟谷,才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这个历史传说更符合科学。现代科学家认为,羊头山随处可见的“狗尾草”是粟类作物的野生祖本,后经过驯化栽培技术种植出了“粟”。关于此观点,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五册中作了详细论述。

  炎帝文化最齐备之地

  史料记载,距今5500年至6000年,神农炎帝活动于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目前国内有多个地方称炎帝故里。其中,高平作为炎帝故里,拥有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首屈一指,这种文化现象实属全国罕见,由此高平成为研究炎帝文化最齐备的地方。

  唐天授二年《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中详尽地记述了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种五谷、始教民稼穑的光辉业绩。碑文曰:“此山炎帝所居也……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

  人们为了感谢炎帝,纪念他种植五谷的功德,就把炎帝曾经耕种并驯出过五谷的土地,叫做“五谷畦”。至今,羊头山上还保留着五谷畦遗址,可以说,五谷畦是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第一块试验田。炎帝在这里真正解决了 “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为人类由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更为中华文明的发端奠定了坚实基础。

  境内保存有诸多遗迹

  羊头山巅北魏造像塔的底座是一个硕大的羊头石,这在全国非常罕见。它是炎帝部落羊图腾崇拜的一种象征。时至今日,高平地区的各种祭祀活动,都与“羊”有着密切联系。过年过节、结婚满月、周岁开锁,家家都要蒸面羊。一头面羊,黍、稷、菽、麦、麻,五谷俱全。高平人用这种简单且隆重的方式传诵着炎帝的伟大功绩。羊头山也因神农炎帝在此耕种五谷,而成为天下名山。

  在高平,很多村名、地名、山名都与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时误食了马陆,中毒后变得口齿不清,后人称这个村为“口吃村”,后改为“口则村”。炎帝因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换为人抬,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换马村”。族人抬着昏迷不醒的炎帝走了半里许,人们呼唤脸色已经变黑的炎帝,由于中毒太深,炎帝始终不能答应,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不应村”,后演变为“北营村”。炎帝逝世后,停尸在一个坡地上,老百姓便称这里为“卧龙湾”。之后,炎帝的坐骑宝马悲鸣不止,沿山奔跑,后人就叫此山岗为“跑马岭”。炎帝装殓安葬的地方原叫“装殓村”,后演变为“庄里村”。

  除此之外,神农镇长畛村是炎帝夫人的娘家,因此,长畛村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求雨方式。遇到天旱,人们把炎帝的塑像请到地头暴晒3天,意思是作为长畛村的女婿,小以惩戒,让他心系百姓。据说,野川镇高庙山炎帝岭也是炎帝尝百草的地方,岭下有3块约两米长的砂石“支锅石”及“炎帝池”“无蚁山”“西商道”等。

  有关炎帝生产生活的村名、地名、山名,不仅是炎帝文化的瑰宝,也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炎帝大殿

  近年来,高平市围绕“炎帝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炎帝灯会”、打造特色景区、强化服务等举措,持续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加快了商贸、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全面复苏,促进了市场主体活下去、多起来。今年“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甲辰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擦亮了高平的高光时刻,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