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好记者眼中的新生代

来源:中国记协 发布时间:2024-10-03 【字体:

扎根基层沃土

淬炼别样青春

他们把双脚踩进泥土

扎深根、沐雨露、向阳生

他们扎根基层沃土

奉献炙热青春

今天就让我们和晋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丹利一起走近新生代

  这罐“米山红”辣椒酱,产自山西省高平市米山镇上冯庄村。从4月播种,9月收获,再到加工生产,我见证了一颗颗辣椒苗是如何成为村民们的致富苗。

  2022年,晋城市开展专项招聘,实现全市1548个行政村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去年夏天,我们策划了系列纪实报道《咱们村的年轻人》,把镜头对准了这批“新生代”,我采访的第一位到村工作大学生就是上冯庄村的杨一磊。

  硕士毕业的杨一磊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刚熟络起来,他就告诉我,因为这副“娃娃脸”,刚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村民们都是满脸疑惑,说“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娃娃,能干成个啥?”行胜于言,为了赢得大家信任,他从村民关心的一桩桩、一件件身边事做起。

  当我们走近他的时候,他刚收回了63亩山地,尝试种植辣椒,来增加村集体收入。可是一没有技术,二担心销路,大家都不同意。他一次次和村两委到周边种植辣椒的村子询问收成,一次次到农贸市场咨询销路,一次次向农技员求教技术;终于,这个年轻人的认真和执着打动了村民,辣椒种了起来。

  晋城市融媒体中心宋丹利《咱们村的年轻人》栏目在高平市米山镇上冯庄村采访到村工作大学生杨一磊

  采访中,跟踪拍摄杨一磊的我,也成了辣椒地里的“常客”。从最简单的种苗开始,到辣椒喷药防虫、收获,一个环节也没有落下。如何掌握辣椒种植的要领、如何应对恶劣天气、如何打开销售渠道,辣椒成了我们始终挂在嘴边的话题。有一次,正好赶上杨一磊和村民收辣椒,我和同事们二话不说,也加入到摘辣椒的队伍中。夏日草丛里肆虐的蚊子叮了我20多个大包;刚下过雨的地,鞋子上沾了“半斤”重的泥土;摘过辣椒的手一擦汗,脸上又红又痒,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过敏。天渐渐黑透了,我们一起喊着“一二三”推车上陡坡,把辣椒送入棚里过秤。那一刻,看着堆得满满的辣椒和村民们幸福的笑脸,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

  后来,我和杨一磊越来越熟,从采摘到称重;从记账核算到村委开会;从线椒长成到小米椒收获。伴随着辣椒的生长周期,作为记者,我的参与越来越深入。而作为3个孩子的妈妈,我却满是愧疚,每次采访回来,还在熬夜等我睡觉的他们总会说:“妈妈是辣椒味儿的。”才1岁多的小宝也口齿不清地喊着:“辣椒、辣椒”。孩子给了我灵感,第一期节目的名字就叫——“辣椒书记杨一磊”。

  告别杨一磊,我又来到陵川县古郊乡松庙村。在这里,我见到了到村工作大学生张田杰。采访他时,我发现只要见到路边有纸片、饮料瓶什么的,他都会捡起来,村民们说:“田杰啊,是我们的‘捡垃圾书记’”。原来,有着“睡眠小镇”之称的松庙村,是远近闻名的康养旅游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自然是重中之重。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田杰,小到捡垃圾、大到旅游发展,都要两手硬两手抓。

  我跟着他走访农户的路上,他会顺便查看公厕施工情况;去监督民宿改造的同时,他会和我讨论引进新的业态。有时候他是推销员,联系各地旅行社介绍路线;有时候他又客串服务员,安顿突然到访的游客……只有晚上才能抽出时间和村委开会安排工作。我问他,张书记,琐碎的事情这么多,你不累吗?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哽咽了,他指着远处山上的民宿对我说,“丹利,你知道那些灯光是什么吗?是希望。我希望那些灯一直亮下去……

  是啊,一颗颗辣椒是上冯庄的希望,一盏盏微光是松庙的未来,而像一磊和田杰一样的年轻人,如同点点星光,也照耀着乡村的未来,成为晋城1548个村庄的希望。这一年,我和栏目组一起,零距离记录了十二组年轻人投身乡村的火热场景。艳阳高照的盛夏,我在泽州大阳,和李鹏鹏一起,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魅力;天高云淡的深秋,我在沁水郑村,讲述“共同富裕先锋小队”直播助农的故事;寒风凛冽的初冬,我在阳城董封,跟随云水情文艺宣讲小分队,到百姓身边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草长莺飞的早春,我在高平许庄,记录下许嫣雯被车撞倒,依然坚持筹备乡村大集的动人瞬间;蝉鸣声声的又一个盛夏,我在陵川锡崖沟,和王晋涛一起回望挂壁路,畅想新生活。

  就像我在栏目主题曲中所写到的那样,我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迎着晨曦出发,踩着泥土而行,我有幸见证他们从校园走到田园,从城市走到乡村的蜕变和成长。如今,我依然奋斗在采访的路上,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我愿将这份泥土气息融入血液,一如既往地记录他们扎根乡村的每一个动人时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