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焦道远:“破解无字天书”的听风者

来源:史志晋城 发布时间:2024-10-06 【字体:

  鲁蕻,本名焦鸿升,参加革命后改名焦道远。生于1923年,高平市河西镇河西村人。1936年秋,考入崇实中学,参加救亡宣传队。1937年8月,参加晋城牺盟会。1940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1月,调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二局工作。1941年2月,参加猜译侦收训练班(八训班)。从此,他在军事技术部门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曾配合重要战役17次,先后受奖6次,获特等奖金和首长5次嘉勉。1950年10月,作为军委技术部唯一代表,光荣参加中央军委和中央人民政府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上校。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在中国共产党艰苦漫长的斗争历程中,相对与敌人面对面作战的公开战场,还有一条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大作用的隐蔽战线。在这条战线上,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听风者,与“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伍;

  他们是利剑,潜心于破解电文中的秘密;

  他们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与敌斗智斗勇;

  他们甘于无名,在静默无声处守望光明。

  他们的伟大,也许就展现在某一个瞬间,可以通过某一份情报,影响一个战局,甚至改写一段历史。

  作为我军特殊战线优秀的实践者、领导者,从晋城走出的开国英雄焦道远(化名鲁蕻)正是这样一位戎马一生、以身许国的红色“听风者”。

  13岁参加救亡宣传队,14岁加入晋城牺盟会,15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40年起,一直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身旁,以破译敌台密码为己任,在隐蔽战线驰骋半个多世纪,立下了赫赫战功。

  自古英雄出少年

  战争年代,很多在隐蔽战线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都曾使用过化名。鲁蕻,也并非本名。在晋城老家,大家更习惯称呼他的幼名焦鸿升,参加革命后,他改名为焦道远,寓意革命事业任重道远。

  少小离家,献身革命,如今他的故居虽已没了往日的模样,但在这片生其养其的故土上,依然可以循到其成长的足迹。

  1923年,焦道远出生于高平市河西镇河西村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焦道远自幼聪明好学,7岁入河西小学念书,后转入县立高小,学习成绩优异,深受师友的赞扬。1936年他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晋城崇实中学。在校期间,除努力完成学业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外,思想要求进步的他积极投身于学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参加游行示威和救亡宣传活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怀揣满腔爱国热情的焦道远加入了晋城牺牲救国同盟会,从事抗日宣传和战地救护等活动。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和进步的青年学生们一起走上街头、深入乡村,向广大民众宣讲抗日救国真理,发动更多的民众加入到抗日救亡行列中来。

  1938年2月,日军相继侵占晋城、高平,学生和老师被疏散。这一年,一心抗日的焦道远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日救亡洪流中。1938年12月,焦道远随团里的战友来到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联系去陕北延安学习。恰巧,当时在延安的抗大、陕公等学校正向敌后根据地疏散转移,办事处的负责同志就介绍他去了党的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青训班”学习,并派人护送他去了西安北面三原的安吴堡。他先是在短训班学习,结业后留校转入艺术连工作。1939年6月,艺术连被改编为东北救亡总会组织的“战地文工团”,准备去敌后根据地的冀中军区吕正操部工作。当年7月,他在东总战地文工团入伍,9月,他几经辗转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延安,先在小砭沟青委,后转入桥儿沟的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在鲁迅艺术学院半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被评为“劳动英雄”、年仅16岁的焦道远不仅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读书时从未涉及过的知识,更让他明白了当前抗战形势的严峻,他对前方将士们手拿刺刀与敌人面对面的战斗深感敬仰与渴望。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组织上作了汇报。经过研究,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保送了一批和他一样岁数较小的同志到“陕北公学”去学习。他先是在59队,后在师三班学习了近一年多的时间。

  1940年2月,焦道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鲜红的党旗,他立志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而在之后漫长的半个多世纪中,他正是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践行着这一庄严的承诺。

  隐蔽战线建奇功

  在焦道远生前为数不多一篇关于他的采访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老人珍藏着一件被他视为宝贝的东西,那就是朱德总司令给他的亲笔题词:努力进取,踏实负责。”这个题词是我军粉碎蒋介石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后,他因成绩卓著所获得的最高奖励!而那时的他年仅20岁。

  1940年11月,中央组织部正式调焦道远到中央军委二局,从事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负责破译国民党党政军特各系统的电台密码,为党中央、中央军委提供第一手情报。在这条特殊的隐蔽战线,他边学习边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迅速成长为攻关克堡的技术骨干。

  1943年,蒋介石调集胡宗南和阎锡山等部40万大军准备偷袭延安,国共双方此时的兵力对比为10:1,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党中央所在地危在旦夕。毛泽东决定走一步险棋,将蒋介石、胡宗南下达的调动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进攻延安的命令及兵力调动布署等密电内容公布于众,用以粉碎蒋介石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延安保住了,可是军委二局辛苦破译的敌方密码全部被更换了!为使中央重新掌握敌情,焦道远继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与战友们一道夜以继日地攻关破堡,使敌情很快又重新被我方掌握。因破译成果突出,他被军委二局评为“甲等模范技术工作者”(当时二局的最高奖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他亲笔题词以示嘉勉。

  1947年3月,蒋介石令胡宗南率领15个旅大约14万军队进攻延安。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重点进攻,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为此组建了由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代号“昆仑纵队”的中央前委,留在陕北继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军委二局也奉命组建了精干的队伍,代号为“昆仑纵队二大队”随中央前委行动,负责为党中央指挥战争提供所需的情报。焦道远作为二局的业务骨干被选调到前梯队工作。很快,他和同事破获了敌第一军31旅从延安北犯的情报。在党中央撤离延安的第六天,青化砭战役打响了。西北野战军据此情报在青化砭设伏,不到2个小时就一举全歼敌31旅旅部及第92团共2900余人。此役是西北野战部队撤出延安后的首战胜利,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进攻气焰,振奋了边区军民的斗志。由于工作出色,有力地配合了前方作战,为保卫延安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年,焦道远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慰问与勉励,获得了特别奖励。

  1947年5月蟠龙战役前,敌军又更换了难度更大的密码,为确保战役的胜利,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要求他们在三日内破解敌军的新密码。在巨大的压力下,焦道远和二大队一中队的战友们全力以赴,以高昂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三天之内成功侦破了敌军所用的全部密码。

  焦道远作为技侦战线的杰出代表,一直被组织上当成“宝贝”使用,跟随毛主席、党中央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1950年10月,中央军委和中央人民政府在京隆重召开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27岁的焦道远(此时对外宣传仍使用化名鲁蕻)作为军委技术部唯一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汇编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纪念刊》这样记载:鲁蕻,时任科长,二十七岁,山西高平县人。九年来,他积极工作如一日,成绩卓著的工作模范,曾配合重要战役十七次,先后受奖六次,获特等奖金和首长五次嘉勉。

  红色电波铸忠诚

  一串串红色电波,传递着瞬息万变的军情,历经着血与火的考验,彰显着如山的意志和如磐的信念,也串联起了红色征程上每一个坚实的足迹。

  在隐蔽战线工作的50多年来,因工作成绩突出,焦道远曾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然而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度的革命纪律性,他的很多感人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即便是多年技侦工作中所撰写的诸多经验总结和专业论著,因保密的原因更无人所知。

  战功卓著的焦道远从未居功自傲,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安之若素,默默地为党和国家的国防事业作奉献,甘当无名英雄。即使是在部英模表彰大会上发言时,他也没有讲自己的任何功绩,而是说:“光荣属于党,属于人民,属于为党和人民事业终生拼搏、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们。”

  新中国成立以后,焦道远的大部分时间在部的领导机关从事业务领导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同时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为上校;1987年,被总参谋部授予“长期从事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显著”荣誉证书和证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章”;2007年,总参谋部“不朽的勋章”表彰大会上,被授予“技侦功勋”荣誉章;2009年9月,当选总参谋部“英雄模范”代表,并被授予荣誉勋章和证书。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位无名英雄。1999年,焦道远受邀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五十周年大庆,中央电视台《开国英雄》专题节目对他进行了采访和电视报道。在《追踪开国英雄》和《红色英雄》等书籍中都有对他的论述;在《中国名人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纪念刊》,全国、全军类著作中对他均有专门的论述与评价。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虽已英雄暮年,却始终壮心不已,深藏功名的风骨让人敬佩。他曾动情地说:“和牺牲的无数先烈比起来,自己的默默无闻又算得了什么。”当被问及,对自己的一生作何感想?他坚定地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这条已经走过的路!再做一辈子无名英雄,毫不犹豫,无怨无悔。”

  2021年11月10日,焦道远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享年99岁。英雄已逝,他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理想,已成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底色。他们的精神写进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留在党和人民深刻的记忆之中。他们的卓越功绩,将永远镌刻在祖国大地,用热血和生命筑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