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高平】一块豆腐,氤氲人间烟火
当城市还在沉睡,高平市谷口村的申家豆腐坊已飘出豆香。四代人的光阴,在一方豆腐里凝成琥珀。
两千多年前的长平古战场,旌旗蔽日,烽烟滚滚。腥风血雨里,百姓将满腔悲愤化作手中的豆腐,切块炙烤,取名“白起肉”,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祭奠亡魂,宣泄仇恨。这一口带着烟火气的恨意,却在时光的浸润下,渐渐褪去锋芒,沉淀成高平人骨子里的乡愁,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演变成今日餐桌上的温情。
申宏才,高平烧豆腐非遗第四代传人。
制作高平烧豆腐,是一场与时光的浪漫对话。三十多年,他坚持凌晨两三点起身。浸泡整夜的本地黄豆,需经石磨七次碾轧,方能磨出绵密生浆。
点卤是技艺的灵魂。申家坚持用发酵酸菜浆替代石膏,酸浆比例全凭手感:“多一滴太硬,少一分太散。” 木模压制成型的豆腐,需静置两小时,待水分渗出,方能切块炭烤。申宏才的妻子许雪花手持铁钳,将豆腐块码上铁箅:“炭火要旺而不烈,翻面得掐准三分钟,焦黄如金甲才算成。”
经过浸泡、磨浆、滤渣、煮浆、点卤、压制,寻常的黄豆褪去青涩,幻化成质地紧实的老豆腐。
蘸料的配制藏着千年隐喻。蒜泥与豆腐渣象征“捣碎的白起脑浆”,鲜红的辣椒则为仇恨添了“血色”。申家独创的秘方中,另添一勺炒香的玉米面,既中和辛辣,又让口感层次分明。
在高平,烧豆腐是镌刻在岁月里的仪式。逢年过节,它是团圆饭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婚丧嫁娶,它是传递祝福与哀思的媒介;平日里,街边小店的一隅,一碗热气腾腾的烧豆腐,便能驱散疲惫,慰藉心灵。它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成为高平人情感的寄托,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光亮。
当我们将这道承载着千年岁月的高平烧豆腐送入口中,尝到的不仅是豆腐的鲜美,更是历史的厚重、匠人的匠心和一方水土的深情。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