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翅山下万寿宫
高平市西部的原村乡有座山,名为凤翅山,山下有个山村“上董峰”,圣姑庙(万寿宫)就坐落村中。这座名为“圣姑庙”的道观,神主是一位悬壶济世的马仙姑。后经官赐,圣姑庙赐名“万寿宫”,成为元代官方承认的地方神祠。
这座神庙,衍生而来诸多“神奇”:
离世780余年的马仙姑“肉身成圣”,至今肉身仙骨仍静卧圣姑殿神龛内,接受来自四面八方信众的祭祀膜拜;
这座坐北朝南的两进式道观,面积只有约1285平方米,却存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22通,这在晋城现存古建筑中是少有的现象。
元至元二十一年《仙姑祠堂记》石碑
元至元二十一年《仙姑祠堂记》石碑局部
仙姑来自何方
被当地信众供奉的马仙姑何方人士?对万寿宫中现存22通碑刻上面的文字细细考证,就可梳理出马仙姑成仙得道后显化的“生平事迹”。
“仙姑姓马氏,世洺州永年人。”在圣姑殿,勒石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的《仙姑祠堂记》石碑立于殿内,“自幼逮长,有轻去世累之心,会良人韩志达,亦甚慕善,因同修,所谓在家而能忘家者耶。一日忽有所悟,遂能谈天地之机微,烛幽玄之至理,备述已往方来之事,类若影响。徒众崭然,奉信甚众。思欲游历方外,念秦地可居,乃命其徒挽鹿车以载,遂自永年转而之上党,历壶关,复曰:‘犹未至也!’乃之长平,距县治之西一舍曰通义里。”
洺州是如今河北省邢台、邯郸一带。寻得一处如此绝佳修炼之地,“丙申之岁,仙姑尔税驾于此,乃心舒意适,因结茅而居,畴昔之愿,神实相之。”从此,马仙姑决定在此落脚修炼,具体时间为“丙申之岁”。
再细看碑文:“其徒数人,皆蓬首衣褐,无讽诵之烦,无衣钵之具,唯效膜拜朝日于东,夕月于西。居人观之法相,则竦然喜,愕然慕。覩其真气粹容飘飘然,信其可与神游于八极之表也。问其徒,则曰:‘仙姑辟谷不食数年矣。’于是一方之民,纷集云合,奔走信奉,如市贾然。病者得愈,疡者得痊。间以前定之事往问,应答如神,一一昭合。居顷之,谓人曰:‘吾之结缘宿住于此,今而幸达。吾不可久□于尘世矣,弟子当治我后命’。”不久,马仙姑就去世了。
元至治二年《重修万寿宫碑记》碑
万寿宫元代圣姑殿
马仙姑的诸多疑惑
《仙姑祠宇下常住土田壁记》镶嵌在圣姑殿的墙壁上。这通时间落款为“时大元至元戊子夹钟朔日记”的碑文称:“长平西鄙通义里,马仙姑祠堂既成,女信士韩贵志、陈守妙等……故刻石□于壁间,记本庙院基址土田。庙主刘道钦、吴之显。”
“元至元戊子年”为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忽必烈建立元朝的第25个年头。从碑文可以看出,当时仙姑祠已经出现,但无法得出建祠的具体时间。
马仙姑何年去世?她在高平居住了多长时间?去世时有多大年纪?信众供奉她的圣姑殿又建于何时?圣姑庙何时易名“万寿宫”?
这些问题,从《仙姑祠堂记》碑文及立于万寿宫西配殿廊檐下的另一通元至治二年(1322)《重修万寿宫碑记》碑文可以找到答案。
“初,仙姑之来也,自洺州永年,驾鹿车上太行,历潞之壶关沙窟,转而至高平西通义里,爱其山川窈深,民性质野,遂结茅以居,默化一方,以符水治病,其效应也,捷于影响,人不夭折,岁无凶歉。”不难看出,马仙姑到高平后,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许多人医治疾病,减少了当地百姓的疾病困扰。如今在凤翅山上,还留存马仙姑治病时的“仙水池”遗迹。
“居久之,召其徒路福童、刘道钦、吴之显等曰:‘吾幻缘将终,汝曹各务进修。’言讫而蜕。”马仙姑去世后,让人惊异的一幕出现了:“旬余视之,□宛然犹生,时丙申八月十有四日也。”就是说,马仙姑去世旬日后,容颜依旧,没有变化,与活着一样,去世的时间为“丙申八月十有四日”。
联想起《仙姑祠堂记》“丙申之岁,仙姑尔税驾于此”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马仙姑在高平生活也就七八个月时间。
“仙姑羽化,□安四年己未七月初七日降,八月十三日化,”这是《重修万寿宫记》碑首阴面上所刻的一组文字。
根据马仙姑去世的时间推测,“□安四年己未七月初七日”应是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不难看出,马仙姑生于金承安四年,逝于“丙申(1236)八月十有四日”,去世时年仅37岁。此时,金朝被忽必烈灭亡2个年头。
此前有种说法认为,马仙姑在高平生活了10个年头,不知有何出处?
马仙姑辗转千里来到高平,可就在七八个月短暂的时光里,当地的典籍中就记录了很多马仙姑惩恶扬善的传说,可以说是令人佩服的奇女子。从这些传说中,让后人感到古时当地百姓对马仙姑的崇敬之情。
马仙姑去世后,“其徒开衾视之,貌宛然如生,则相骇然警异(《仙姑祠堂记》)”,引得众人称奇。于是,在其徒弟们和信众的张罗下,修建仙姑供奉之地提上议事日程。
据《仙姑祠堂记》载:“弟子吴子(注:碑文如此,应为“之”)显谋于众曰:‘仙姑灵异若此,不庙而祀之,使一方敬信之士安所仰乎?’于是里人元璋张庆,乐施己居以为福地,建堂三间六筵,以奉仙姑焉……嗟夫!仙姑委化四十余年矣,奉信者甚众,而善信覃及者愈远。仆少居乡里,稔闻仙姑之风,窃少论焉。”
《仙姑祠堂记》碑勒石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而马仙姑去世时间为“丙申(1236)八月十有四日”,所以才发出“仙姑委化四十余年矣”的感叹。
笃意修仙的马仙姑高平安身之后,为当地百姓治病疗疾,期间,与当时泽州地方长官的夫人相识,这为后来修建仙姑祠堂起到很大的作用。据《仙姑祠堂记》载:“初,仙姑之来也,时则有前州牧夫人,聆其善言,炙其善行,故命男军千户段绍先,董治其祠宇,事功垂成,吴之显弃而他往……今则女信女韩贵志,以疾祷于祠下,竟以获痊,故愿永守祠宇。”
《重修万寿宫碑记》载:“历庚子岁,就建北堂,尸而祝之。及玉仙、太白之祠,翼然于其北。丁未年,继修南殿,绘塑仙姑所事三像。远近馈遗,门无虚日。其后,李村民每遇大旱,请灵液而归,甘泽随沛。自此祈祷者甚众,岁以为常。至元二十七年,嗣孙康妙善门徒明真大师韩志诚,备述仙姑始末实录,礼谒真人宫岳八祖,考义灵验,有合于真大道,高风懿范,可谓并行而不相悖也。于时,敬奉阿识罕大王令旨,香幡护持。志诚之功力,前后居多。大德十一年,明真弟子提点张进善,悼其师云轩远驭,恐弗克荷付託,意思欲有光于前,无愧于后。复受教于天宝宫郑真人,乞行部符,定万寿宫额,所以镇福地于无穷,扶教风于终古,以为朝夕瞻礼,朔望倾诚之胜境……噫,斯地也,旷古以来为萧条之境,自仙姑谢世,琳宇增新,香火不绝,计丙申(1236)迄今八十七载。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钜不信然……”
以上文字中,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历庚子岁,就建北堂,尸而祝之。”元庚子年为公元1240年,此时“北堂”也就是仙姑祠竣工,于是将已去世4年的马仙姑肉身盖衾移入祠堂供奉。
“丁未年,继修南殿,绘塑仙姑所事三像。”元丁未年为公元1247年,所谓“南殿”就是如今的三圣殿。也就是说,在马仙姑去世11年后,在她的祠堂前又修建了仙姑崇敬的三圣殿及其他建筑,也就是从那时起,仙姑庙成为颇具规模的道观。
从以上两个时间点看,虽说忽必烈已将金朝攻灭,但元朝尚未建制,所以碑文以甲子纪年。由此可以看出,圣姑殿、三圣殿是创建于先元的早期建筑,分别比忽必烈建立元朝要早24年、17年。
“大德十一年,明真弟子提点张进善,悼其师云轩远驭,恐弗克荷付託,意思欲有光于前,无愧于后。复受教于天宝宫郑真人,乞行部符,定万寿宫额……”元大德十一年为公元1307年,经马仙姑的弟子张进善通过天宝宫郑真人讨得朝廷部符,圣姑庙被赐名“万寿宫”。
至此,马仙姑成了守护一方的神灵,而万寿宫在历代信众的维护下保存至今。
万寿宫明代倒坐戏台
修缮后的三圣殿
三圣殿明代石狮
纪年准确的先元建筑
坐北朝南的万寿宫为两进式院落,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布着山门、三圣殿、倒座戏楼、玉宇、献亭、圣姑殿等建筑,东西耳殿、西配殿、西廊房等分列两端。近些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庙内建筑进行的维修补建,万寿宫的规模也有所扩大。尽管圣姑殿、三圣殿几经修缮,但原有的建筑风格基本没变。
晋城市古建筑专家张广善介绍,圣姑殿为悬山五脊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椽栿前压乳栿,乳栿部分为出廊。为了增加明间的广度,前檐使用了移柱造,明间两柱有明显的外移。角柱与平柱间用绰幕枋贯穿,明间的出头部分被刻成蝉肚形,柱头施大额枋,额枋上用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斗拱,无补间铺作,斗拱上承托着梁栿。殿门设置在四椽栿与乳栿衔接的分槽柱间。当心间置板门,两次间为槛墙、直棂窗,槛墙的压沿石上雕刻有双凤翔云图案。殿堂内进深四椽,用驼峰、搭牵、平梁、托脚、丁华抹额拱、大叉手等做法。
明清时期,信众又在圣姑殿前增加了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椽的歇山式献亭。这座献亭后檐借用了圣姑殿的檐柱,从而形成了一个连体式附加建筑,后来也被人称为插廊。这种建筑造型极具地方特色。
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柱头用阑额、普柏枋,上施五铺作计心造斗拱。斗拱为单杪单下昂,耍头为昂形,柱头斗拱用假昂,补间斗拱用真昂。斗拱里跳为偷心造,昂和耍头的后尾皆上挑至下平榑。
三圣殿前檐当心间的补间斗拱,在万寿宫诸建筑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建筑构件。张广善说,该斗拱是三圣殿唯一出45°斜拱的补间斗拱,耍头的做法很有特色。外檐耍头斜拱上为一单材直枋,无造型,直接将斜枋裁成一个平面,极为简练,也极为少见,而华拱上的耍头则正好相反,出人意料地雕刻成一个龙头形状。这应该说是一个特例。“在晋城现存的古建筑中,将耍头刻成龙形或其他形状,一般都在明代后期或清代,当它出现在一个元代早期的建筑上,就值得认真研究了。如果说不是后来修缮时改变的,那么它就应是一个创举了。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斗拱功能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斗拱功能认识的变化。”张广善表示。
张广善指出,三圣殿两侧的歇山出檐各为一架椽,靠山柱上的爬梁和转角铺作的龙头型昂尾、垂柱来悬挑。梁架上的其他构件如驼峰、大叉手、托脚,以及多处蝉肚绰幕的使用,都显示着建筑的时代特征。
在他看来,圣姑殿、三圣殿无疑是既有确切纪年又基本保持着元代风格的古老建筑,可以作为元代建筑的断代参考和依据,是珍贵的元代古建筑实例。
三圣殿还存有“一宝”,殿内东西墙上残存着约5平方米的工笔重彩道教壁画,线条刚劲有力,内容多为诸仙女、参拜的朝臣,面形丰润,衣饰富丽。据考证,壁画为元代建殿时原作,画技堪与永乐宫元代壁画相媲美,可称稀世之物。
马仙姑的地方信仰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万寿宫遗存的众多碑刻作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碑文不仅勾勒出万寿宫的变迁史,还对万寿宫宗教功能转化及派系源流作出梳理和考证。他们在确认万寿宫与金元时期盛极一时的真大道教派的关系后认为,万寿宫是迄今为止在山西发现的真大道教宫观的惟一遗存。
紧贴着万寿宫三圣殿后墙,有座倒坐的戏台。据万寿宫现存石刻碑文记载,这是明清时期增加的新建筑之一。悬山顶式的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建造者用三圣殿后墙做了戏台的后檐支撑,然后仅用了四根前檐柱与梁栿就建起戏台,占地不多但功能完备,是晋城早期建筑中利用原布局增加新建筑的典范。
虽说,在神庙里修建戏台,是出于人神共娱之念,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信众对马仙姑的敬仰和爱戴。
高平古称长平、泫氏,金元两朝为泽州府高平县,文化发达,素有“泽潞青紫,半在高平”之谓。
回想到,马仙姑“丙申之岁”,“乃命其徒挽鹿车以载……乃之长平”,看到“介于群山之间,居人萧条,风俗淳厚。茂林乔松,萦绕环映。清泉白石,泓澄错峙”的通义里(上董峰村),“乃心舒意适”,“爱其山川窈深,民性质野,遂结茅以居”,作为与弟子们练功修行的道场,最终落脚。苦思冥想,马仙姑能落脚此地修身养性绝非偶然。
马仙姑后来的善举也没有令信众失望。“默化一方,以符水治病,其效应也,捷于影响,人不夭折,岁无凶歉。”“于是一方之民,纷集云合,奔走信奉,如市贾然。病者得愈,疡者得痊。间以前定之事往问,应答如神,一一昭合。”行医治病的马仙姑积德行善,才有了后来百姓“敬其广施医术,救民疾苦,乃龛寝仙骨,修庙祭之”的回报。
很难想象,这是马仙姑在高平居住短短的七八个月时间里形成的。难怪其弟子吴之显与信众在谋划修建仙姑祠时发出“仙姑灵异若此,不庙而祀之,使一方敬信之士安所仰乎”的感慨。正是出于对马仙姑的敬畏,感其恩惠,“以疾祷于祠下,竟以获痊”的信女韩贵志做出“故愿永守祠宇”之虔诚之举。
信众云集,马仙姑的传说才能源源不断。在当地,与马仙姑相关的话题不胜枚举,虽说人已“蜕化”,但世人却常见其“星冠霞帔,步虚往来”。
从马仙姑在凤翅山下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到坐化后信徒修建仙姑祠堂,此后八方民众云集,四时香火不绝,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形成了对马仙姑的崇拜和信仰。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晋东南地区特殊的一种民间信仰。
从万寿宫现存的碑文可看出,供奉马仙姑的圣姑庙得到了元代皇家、明代王府、清代地方官员和地方百姓的朝圣和顶礼膜拜。尤其是得到元代皇家敕封后,马仙姑在民间又被称为“马圣姑”。
有专家分析认为,元明两代圣姑庙受官方重视和庇护,使这一时期的马仙姑信仰极具浓厚的道教色彩。
“远近馈遗,门无虚日。其后,李村民每遇大旱,请灵液而归,甘泽随沛。自此祈祷者甚众,岁以为常。”从《重修万寿宫记》碑文可以看出,其实早在元代,信众对马仙姑的信仰已由治病,衍生到求雨。进入清道光年间后,随着马仙姑多次显灵,治病、求雨成其显灵的两大功能,仙姑信仰的辐射范围急剧扩大,明显突破了地方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代,本身就信仰道教的马仙姑有“全真道”身份,受朝廷敕封,地方千户段绍先自然会予以相应的庇护,加之信众的敬仰,使马仙姑当时的地位达到顶峰。明朝初年,万寿宫风头依然不减,成为明隰川王府的“进香院”,并派专人保护,地位依然稳固。
历经元、明两代的辉煌,进入清代后,随着道教地位的弱势,马仙姑信仰蜕变为标准的民间信仰。马仙姑的地位与重要性与元明两朝无法同日而语。
在万寿宫,有通勒石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重修大圣仙姑殿碑记》显示:“尝考神仙列传,女而得仙者……不可胜数。而能使人无夭折之忧,岁免凶馑之患,利泽施於人,名声昭于世,肉身成圣者,卒寥寥也。有之,自仙姑始。”
有专家指出,“肉身成圣”的马仙姑作为典型的地方民间信仰从此定型。
2013年,万寿宫成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高平市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546万元,对万寿宫进行修缮。
守庙人崔国都老人说,当年在维修万寿宫时,在三圣殿西面发现了一处暗道。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当地的一个传说:圣姑殿下有条暗道,一直通往凤翅山南面的古村良户村的侍郎府。
在三圣殿东侧殿檐下,有通勒石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三月初二日的《重修万寿宫记》,碑文落款为:“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一级前户部左侍郎经筵日清官内翰林国史院学士加一级田逢吉撰”。
田逢吉是高平良户人,为顺治乙未(1655)进士。清初,其父田驭元目睹万寿宫“而至于废,占祀田则有人,盗山木则有人,因岁时以为利则有人,而殿庑则任其废而莫之兴”的惨状后,曾召集乡邻里人出资进行修缮。
清康熙年间,良户村修建蟠龙寨,位于寨中的侍郎府内有座三层“瞭望楼”。人们说,瞭望楼地下层有条暗道,遇到危难时,人可以逃出寨外,直通北面,穿过凤翅山,就是上董峰村万寿宫。
有趣的是,蟠龙寨侍郎府的主人,就是田逢吉!(李吉毅)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