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高平·非遗有看头|神农高跷:高跷神韵 神农民俗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11-03 【字体:

  元宵佳节,中庙村的高跷表演再次引来阵阵喝彩。十余位表演者脚踏三米高跷,如巨人般凌空舞动,八音会的伴奏铿锵入耳。神农高跷是非遗技艺,这一艺术形式传承数百年,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表演者们脚绑长木,化身高于常人数倍的“巨人”,在锣鼓声中展现着农耕文明的记忆与智慧。当我们探寻这一独特的民间社火的发展脉络与深层内涵,仿佛打开了一部活着的民俗文化史书,记录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足迹。

  高跷通常采用坚硬且有韧性的木材,如榆木、槐木、柳木等,高度从30厘米至300厘米不等,高低不一。关于高跷的起源,学界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的“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日长脚”,很可能描述的就是绑扎木跷的早期人类。在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在祭祀仪式中踩着高跷模仿鹤舞,以表达对图腾的敬畏。这种原始宗教行为在今日非洲扎伊尔巧克威部落的宗教仪式中仍能找到共鸣——部落巫师腿上绑着长跷,徐徐起舞。另一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古代生产劳动。原始人类在采摘野果时受到启发,创造了“踏跷”以增加高度。而生活在沿海地区的“长脚人”则踩着长木跷在浅海中捕鱼。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高跷源于杂技表演。《列子·说符篇》记载了一位叫兰子的人为宋元公表演跷技,他小腿上绑着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边跑跳边抛剑,令人惊叹。北魏时期的“百戏图”中也有“乔人”形象,进一步佐证了高跷与杂技的渊源。从历史长河看,高跷的演变轨迹清晰可辨:它从原始信仰和生产实践中萌芽,逐渐融入娱乐功能和艺术表现,最终成为集信仰、生产、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人类需求的多元化,也展现了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间文化艺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高跷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模拟农耕动作外,还融入了杂技、舞蹈等元素,出现了“踩跷走绳”“高跷翻跟头”等难度较高的动作。宋元时期,戏曲艺术兴起,神农高跷深受其影响,开始与戏曲故事相结合,形成了“高跷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艺人根据戏曲剧情,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关羽、张飞、穆桂英等,在高跷上演绎经典的戏曲片段。这种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高跷的文化内涵,也使得高跷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明清时期,高跷表演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了完整的技艺体系和表演规范。各地高跷艺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流派。高跷队伍的组织形式也更加完善,每个村落的高跷队都有严格的传承制度和训练方法,确保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高跷在山西流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已经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可见最迟北魏已经广泛习耍。流传到现在的高跷多为木质,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高跷表演则有单双、文武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文跷重扮相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表演也风格各异,不仅体现了表演形式的分化,更反映了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包容。

  神农高跷与神农炎帝文化密不可分。相传神农炎帝在高平羊头山上育五谷、尝百草,开创了灿烂的农耕文明。那个时候,人们为了采集树上的果实,在腿上绑两根长棍,这样就能容易地摘到枝头的果实。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者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里,也会踩着高跷跳跃、舞蹈,高跷逐步发展为一种民俗活动传承至今。明清时期,神农镇作为炎帝陵寝所在地,祭祀活动传承有序,也是晋商泽潞商帮南来北往的重要节点,商业的繁荣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神农高跷属于文高跷,表演内容是“香兰送闺女”。人物有:老头、老妇、小舅子、伴娘。四个轿夫抬着新娘子,他们身着彩衣,有的挑着蔬菜和酒,有的手执纱帕或彩扇,头上扎着花环或彩条,前面是八音会开道,他们踩有三米多的高跷,边扭边跳并伴有语言逗趣,深受群众的喜爱。中间的是武跷表演,他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一袭黑衣的头跷,二人挥舞着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由6人组成的“飞人”造型更是令人叫绝,中间三名男演员一字排开相互挽臂,两侧各挽一名女演员,另一名女演员坐在正中间男演员的脖颈上,三名男士踩着急促的鼓点儿开始原地转圈,此时两侧身轻如燕的女演员便顺势“飞了”起来,表演者在八音会的伴奏下,动作与音乐完美融合,形成视听一体的综合艺术体验。

  从民俗信仰角度看,高跷蕴含着趋吉避凶的原始诉求。“高跷”谐音“高瞧”,寓意站高望远,步步登高,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高跷等高耸的表演形式,表达与天沟通、祈求丰收的愿望。作为一种集体表演形式,高跷需要表演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强化了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耕也日益远离人们的生活。包括高跷在内的众多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危机。高平神农高跷作为地方代表性非遗项目,中庙村通过“非遗+文旅”融合模式,使高跷从季节性表演转变为常态化旅游项目,表演内容上仍保持传统题材“香兰送闺女”,在表演形式上则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如今,每逢传统佳节、国庆长假等节假日,中庙村都会组织高跷表演,那些凌空舞动的身影,不仅是历史非遗的呼吸,也是新岁向上的心跳。八音会的锣鼓声与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与鲜活灵动的高跷表演相映成趣,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中共高平市委党校)

本页二维码